br>    孙传芳苦笑道:“下野,料李伯阳也不会为难我。”

    ……

    孙传芳投降的消息传回济南,李伯阳却出人意料的下令韩百航停止进军,反而从徐州向蚌埠发去整整两火车皮的物资,并托人给孙传芳带去一句话:馨帅若要北归,新一军愿让开道路,绝无阻拦。

    孙传芳听了之后长叹一声,对左右说道:“伯阳是念旧的人,你们跟着他我很放心。”又很动情的说:“龙潭之败,是我孙传芳一人之过,连累将士牺牲,我不忍今日再催使将士做无畏牺牲,今日我个人下野,换将士们一条生路,是我孙传芳最后能做的。”

    郑俊彦、李宝章等将领触景生情,哭泣不停。

    当日,孙传芳通电下野,命令所属军队放下武器投降,韩百航代表李伯阳受降,并将投降的联军全员编入第四师,愿意留职的将领都有重用,但多半人表示愿意追随孙传芳离去。

    孙传芳坐军列北上,到达济南站时,孙传芳要求列车过站不停,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李伯阳目送一代枭雄离去。

    新编入两万人的联军,韩百航新四师的兵力眨眼间便庞大至近四万人,虽然是降兵败将,但联军士兵训练有素,久经战阵,很快便能转化为战斗力,这么一大块蛋糕新四师独自吃不下,李伯阳命令韩百航将俘虏兵拆分、打乱,分别派军列补充其他三师。

    张宗昌溜得快,逃回了黄河北岸,新一师轻松占领鲁西,陈兵于郾城、菏泽、曹县一带,既防备河北的奉军和直鲁联军,也防备西北军。

    刘赤忱在胶济线的势如破竹,张宗昌逃至黄河北岸后,残余的部队没了主心骨,逃的逃降的降,仅用了半月时间,他就贯通了胶济线拉出了一师的部队,不负出发前对李伯阳的许诺。

    9月底,黄河以南的山东全境都纳入李伯阳的统治之中,在董思白的建议下,李伯阳没有乘胜渡河,而是偃旗息鼓,专注于恢复山东本省的民生。

    山东本是富庶身份,可经过张宗昌三年的盘剥,民生凋敝,经济不振,坦白来说山东没有能力担负李伯阳近十万的大军,以董思白的计算,要养活十万大军,每月需军饷一百三十万,这笔钱以山东省目前的财力,仅能拿出五十万,而其他的钱,则需要李伯阳自掏腰包了。好在从奉军讹诈的数百万大洋做底子,李伯阳到不虞发不了饷。

    经济上的事李伯阳和军中的大老粗商量不来,只能请教于董思白,而董思白长于政务,却对经济不怎么擅长了,建议李伯阳效仿东三省。

    李伯阳令人收集东三省的资料,钻入房间研究数日,总算有先例可循,照猫画虎拟定了一个山东‘新政’。

    新政的施政总纲:一切事宜让步于经济发展。

    具体措施为:其一,建设山东铁路公路交通网,以东三省做比较,东三省大多数县城和部分村镇都通了火车,公路更是四通八达,极利于商贸流通,山东有津浦路、胶济路两条铁路,更利于发展铁路,李伯阳大手一挥,便在现有的铁路基础上增添了五条距离不等的铁路线,成立山东铁路公司,开始发行公债建设铁路。

    其二:山东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一旦遭遇灾年,农民只有逃荒一条路可走。李伯阳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的普遍贫穷不能完全归咎于土地兼并,关键在于耕地面积的减少与人口的增长,尤其工业时代背景下,农业所创造的经济很低。当人均耕地和人均耕作所得降到很低的程度,而农民又很难有其他行业的出路,只能继续呆在土地上,从而加剧了土地越分越散和贫困发生。

    面对这个难题,李伯阳下达新政的第一个政令,经商者不购地,购地者不经商,规定最高人均耕地面积,严禁经商者在乡间购买大批耕地,违者严惩,并强制收购经商者最高人均外的耕地。在此之外,李伯阳的建设银行在山东以公立银行的身份亮相,李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