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局势,胡汉民右派痕迹太重,势必会引起廖仲恺等左派的反对,虽然他是代元帅,可矛盾之下,恐怕汪精卫会顺势而上。

    内忧之外还有外患,刚接到广州电报,自唐继尧宣布就位副元帅一来,广东一个省竟然一下子就冒出10多个司令,如驻在东关的刘震寰,西关的廖行超,北江的赵成梁,杨池生,杨如轩,还有拥兵众多,控制广州市中心,号称“雄兵四万”的滇桂军总司令杨希闵等等。这意味着,政府已经失去对广东形势的控制,情势怕是比陈炯明广东叛变还要严重。

    蒋介石正沉思时,从会议室外面传来一阵急促响亮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穿着少将军装的何应钦穿着马靴蹬蹬的走到会议室门口,在何应钦后面的是依序走进的沈应时、钱大钧、陈焯、李伯阳、顾祝同。

    “报告司令,第一旅团以上军官到列。”何应钦戴着金丝眼镜尽显儒将气质,他马靴一并,挺胸敬礼。

    蒋介石起身还礼,笑道:“敬之,肩膀上多了将星是不是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何应钦带队走进会议室坐席,闻言笑道:“校长说的是,走路都有精神了。”

    “哈哈!”蒋介石由于其他几人寒暄后,示意众人入座。

    “这次回广州,最大的收获就是中央认可了校军的实力,终于当做党的军队来培养了。”蒋介石大手一挥,显得十分激动:“诸位,党军之称,足以概括我黄埔学生之地位,东征以来的流血牺牲,是值得的。”

    在场的军官纷纷叫好,虽然大家知道改组党军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现在宣布还是异常兴奋,这意味着名分。

    李伯阳与沈应时对视一眼,俱看到对方眼中的喜意,校长所言没错,党军之称,全军全党,仅有黄埔军校有此殊荣,而这殊荣,是他们在座的军官一场场血仗赢回来的。

    蒋介石随即把中央任命拿出来,与校军序列一样,何应钦为旅长,其他几人还是原来的职位,不同的是,这次任命在中执委入档。

    蒋介石讲完这些事,声音有些沉重的说道:“自总理逝去之后,广州局势弭乱,杨刘已经公开指责政府,其反叛之心昭然若揭,可是胡大元帅和汪秘书两人并不同意我的平叛计划,想必此时元帅府已经派邹鲁与杨刘谈判了。”

    何应钦面露怒容,拍桌而起,叫道:“糊涂,杨刘二人是狼心狗肺之徒,岂能与之谋划。此时谈判,正坐实广州软弱事实,杨刘反叛全然没有顾虑了。”

    何应钦早就不满杨刘二人,昔日黄埔军校没少遭到二人的威胁,如今校军羽翼丰满,正是新仇旧恨一起算账的时候,政府如此作为,让他十分失望。

    沈应时冷笑,道:“胡大元帅和汪兆铭皆是文人,从政已久却忘记与军阀说话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只有狠狠的打一下,打痛了,知道疼了,在与其讲道理。”

    李伯阳扑哧一笑,引得众人瞩目,见众人看过来,李伯阳说道:“校长,以学生看来,谈判也是好的。”

    “哦?”蒋介石眉头一挑,看向自己的学生:“此话怎讲。”

    李伯阳缓缓说道:“事不辩不清,杨刘之变也是一个试金石,想必此事过后,党内要员才知道,军事的事情,胡汪二公是搞不清的。”

    李伯阳越说,蒋介石眼睛越亮,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口中的意思,杨刘越乱,则越显自己先见之明。况且平叛杨刘,政府可用的军队唯有党军,自己这个党军司令,自然水涨船高。

    蒋介石眼光深邃,说道:“各部做好准备,一旦广州有变,我们就要星夜回军了。”

    何应钦叹道:“林虎、洪兆麟已在江西、安徽得到皖系支持,探报其已经重建两个军兵力,军火教以往也更强,我军一旦撤离,其势必卷土重来,怕是又要二次东征了。”

    蒋介石无奈道:“我军毕竟兵力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