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因为时间紧急的原因,王敦在南营收拾一下之后,便开始整军出发了。

    换将之后,换过去的人,不是琅琊王氏的人,就是太子宫的人,短时间内,这些人都是听王敦的话了。

    虽然无法完全控制,但是大概控制这些士卒,已经是足够了。

    只是两万人,要想在短时间集结,出发,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动员两万人,在后世来说,都算是一个难题了,更别说是这个时代了。

    “出发罢。”王敦挥手说话。

    但是这个能出发的人,估计也就是原来忠于太子的三千人而已。

    这三千人以部曲为单位,前进着。

    这三千人中,大多数是步兵,少数是骑兵。

    春秋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兵种,与车兵并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仍有战车兵,与步兵混编,依旧是作战兵种。西汉也仍然有“车士“的编制,以及在直属朝廷的北军中有专门的“虎贲校尉“,有“车骑将军“名号。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

    早期步兵都以5人为战斗单位。据《司马法》一书,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

    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

    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比二千石),军侯相当于县尉(比六百石),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比二百石、百石)。

    部以下的编制不固定,根据任务各有几个“曲“;而部以上的编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据战略方向、战役任务委派的将军,指挥根据该任务而组编的几个部,构成一支某个战役或战略方向的兵力,有时就称军。

    将军的指挥部由于要在野地宿营搭建帐篷而称之为“幕府“,朝廷往往给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力,允许临时任命幕府官员,因此将军出征也就叫做“开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

    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可惜南营没有什么兵种战阵,不然的话,王生倒是想要看看这个古代的战阵与兵种到底是怎么样的。

    另外一点要提的是,南营的太子四大卫率,大多数是军户。

    所谓之军户即为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东西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家属的户籍隶于军府,称为军户。军户子弟世袭为兵,未经准许不得脱离军籍。

    北魏军户亦有用俘虏充当的。宋朝将应募充军的人户称为军户,军士年老退伍后除籍。

    与军户相对应的,则是世兵制。

    中国古代强制部分乡民世代当兵的制度。又称军户制、士家制。

    世兵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将国都分为士农15乡和工商6乡。其中士农之乡民平时务农习武,战时充当士兵出征,世代相传。

    三国时期,魏国曾实行士兵制,男丁终身为兵,父死子承,兄终弟及。

    魏晋以后,世兵制几起几落,一直延续至清。

    当时的八旗兵以旗人(军户)世代充任,凡族人男丁“人尽为兵”,“三丁抽一”,留家者为余丁;绿营兵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