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儿子留着的,这也是曹操在世时,对司马懿是既用又不重用的道理。

    这样一来,拙拔司马懿的恩典是曹丕给的,如此才能保证司马懿是一个忠于曹丕的能臣,而不是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

    从司马懿的角度说,他在位不配才的情况下,还能忠于职守,屡出奇谋,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早就看破了这一层一格局决定结局,眼界决定成败。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司马懿随之升任丞相长史。

    而在第二年,曹丕代汉自立,逼着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司冯懿也随之一路升迁到了尚书右仆射。

    曹丕两次亲自南下攻打东吴,留守许昌的都是司马懿。

    可见曹氏对于司马懿的才能,是极为看重东汉末年的社会资源已经完全被门阀家族所垄断,所以士族子弟只要愿意,求个官装点下门面,实非常容易。

    但要进入权力的核心圈子,在那个不是灭人就是被灭的时代,单靠门第和站队也不可能。

    说到底,决定一切的依然是能力。

    因为司马懿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曹操、曹丕两代人对司马懿始终心存不安,明着在用暗着在防。

    虽然司马懿官至右仆射,但却始终被不容许掌兵。

    所以才搞出君主在前线带兵打仗,臣子在后方看家的尴尬局面。

    而且司马懿留在许昌时,理能调动的武装力量满打满算也不过5000人。

    换句话说,曹丕宁可后方空虚,也要先防着司马懿。

    因为马懿能耐太大,乱世离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曹氏又不得不用他。

    曹丕给司马懿高位,却不委以兵权,司马懿对于自己君王的心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始终维持这一种尽职尽责却又异常低调的状态毫无怨言。

    虽然是由荀彧举荐,但是他和颍川士族的交往却并不多,远谈不上结党。

    另外,所谓人脉,其核心在于利益交换,而不在于感情交好。

    聪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于彼此知道对方有什么和需要什么,而不在于平时频繁走动、吃吃喝喝。

    以司马懿来说,他一方面忠于曹氏,另一方面在内政上始终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这对颍川士族集团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本无需再见什么面。

    而接下来,曹氏家族的「短命」问题,开始让后面的历史走向变得诡异起来。

    曹操还好,活到65岁,基本算是及格,可曹丕39岁就去世了。

    司马懿年长曹丕8岁,当时47岁,正是盛年,而曹之子曹睿,继位的时候才22岁,说不上年幼,但也绝谈不上什么阅历。

    更要命的是,曹睿刚刚继位,东吴孙权就北进攻击襄阳和江夏。

    于是司马懿顺势拥有了统兵权,率军击退两路吴军,斩杀了吴军将领张霸,由此升任骠骑将军。

    再之后,司马懿又率军斩杀反叛的孟达,平定辽东公孙渊。

    这里面斩杀孟达是先斩后奏,也是司马懿为官以来头一回有看似越界的举动,但终归是完全出于公心,所以曹氏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

    当然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五次出祁山北伐,其中第四和第五次,魏军的统帅都是司马懿,最终不但抵御了蜀军的进攻,还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连续用兵,不仅带给了司马懿功勋和威望,也让他和军队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要知道,原先军队是完全掌握在曹氏手中的,而如今,曹魏权力版图中的最后一块,司马懿也已经染指了。

    照理说,主弱而臣强,强臣手里还有兵权,拿总该发生点什么吧?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司马懿依然保持低调,让交还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