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才子佳人这些元素,更出了人命,即使顾青未那时一心缩在定国公府这方小小的天地,也对这整件事的原委知之甚祥。

    昨天听楚雁南提起杜仲先这个人时,她也只是隐隐觉得耳熟,以及莫名的不喜,但她怎么也没想到,楚雁南如今情根深种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有着狠毒心肠的人。

    一边替楚雁南担心,顾青未一边回想起关于这个杜仲先的事。

    就如杜仲先自己所说的那般,他确实是个出身贫寒的学子,因为一心只想通过科举这条路来光宗耀祖,在中了举之后,他就提前来了京城为春闱作准备,还进入了京城有名的寒山书院读书。

    能中举人,说明杜仲先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才学,可春闱是整个大周朝的举人一起争那区区两三百个名额,这其中的竞争之大可以想象。

    杜仲先进京之前是有些恃才傲物的,但真在京城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却发现,他的才学在京城那么多赶考的学子之中只能算是普通的,就算他这两年再怎么努力读书,将来也很有可能是无法得中进士的。

    这样的想法让杜仲先一度极为颓废。

    后来有一次中秋前夕,由几位京城有名的望族公子联合办了一次中秋文会,意在以文会友,以期见识到更多文采非凡的诗文。

    也就是在这次中秋文会上,杜仲先凭借一首锦绣诗文声名大噪。

    而这首诗文,却是他在寒山书院的同窗所作,却被他拿来换取了名声。

    这件事之后,杜仲先倒是有了名声,但却再也无法在寒山书院呆下去了,好在他那位同窗倒也不是个不依不饶的,并没赶尽杀绝,杜仲先才没有走向绝路。

    再后来,就像是突然走了运一般,让杜仲先成名的那首诗文不知怎的就入了朝中一位大臣的眼,这位大人极为欣赏杜仲先的才华,再加上杜仲先在外面又惯是个会伪装的,竟叫这位大人起了要将掌上明珠许配给杜仲先的念头。

    杜仲先自然大喜过望。

    只要能娶了这位大人的女儿,他就算春闱落第了,凭着他这举人的功名,怎的也能捞个官做做不是?

    正憧憬着将来的美好生活,杜仲先却突然想起来,他如今所得到的一切,其实都是从别人那里窃取来的,他的同窗现在也许能对他网开一面,但若是那位同窗看到他以后的好日子会眼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