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那位员外的女儿虽然不能说生得花容月貌,但也能算小家碧玉了,而且又自幼随了西席读书识字,也不是那等目不识丁的粗鄙之人。

    杜仲先的父亲这时也实在没有多的能力供杜仲先继续读书了,所以在员外提出两人成亲后就由他一力承担杜仲先读书的费用之后,就一口应下了这门亲事。

    所以,十八岁上,才中了秀才没多久的杜仲先就娶了那员外的女儿为妻。

    两年之后杜仲先又中了举人,他的发妻也替他生下了一双儿女。

    原本这样的日子也算是很多人都羡慕不来的了,但杜仲先却并不满足,他自幼就被父亲灌输了要考中进士光宗耀祖的念头,又岂能甘心止步于举人?

    他当然是要进京赴考的!

    秋闱的第二年就会举行春闱,刚中了举人的杜仲先当然是没有把握第二年就金榜题名的,但他却拿了一个提前进京熟悉京城的氛围,以及在京城寻了更好的书院和先生的理由,在中了举人之后没多久就进京了。

    这一走,又是三年。

    最开始时,杜仲先还时常写了家书回去,问问发妻,以及一双儿女是否安好,但在见惯了京城的繁华之后,他的家书便也越来越少,就算往家里去信,也多是因为手中没有银钱了,却似完全忘了家中还有妻儿在等着他。

    而杜仲先与楚雁南所说的,因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借宿于寺庙之中,却是一半真一半假。

    他确实是因为手头紧才借宿在寺庙之中,却不是因为家境贫寒。

    在与发妻成亲之后,杜仲先的所有花费便都是由了岳父家出的,那位员外家中只得一女,双颇有资财,是以从未在钱财上亏待过杜仲先。

    可以说,杜仲先成亲之后的日子,比他成亲前要好了太多了。

    只不过,是因为杜仲先进京之后那明显到叫人不得不警惕的变化,他的岳父刻意削减了他的花费想给他点敲打而已。

    事实上,与楚雁南相遇之时,杜仲先就已经行了元昌帝那百两黄金的赏赐,说手中没有钱财所以只能借宿寺中,这却也非事实。

    只怕,也只有因为第一印象而对杜仲先存了好感的楚雁南,才会没有仔细想他话中这些不对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