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蜡印机至少省去他们三分之二的办公时间!特别是邸报发行衙门,以前二三十人干几天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做半天就能轻松搞定。

    但凡拥有蜡印机的部门,除了需要存档的重要文件,其他公文已经全部选择蜡纸刻印,这导致官方生产的蜡纸供不应求。

    民间已有造纸坊,接下生产蜡纸的买卖,可劲儿的抢占先机赚银子。

    在篆刻蜡版时,吏员们也非常讲究,在短时间内便摸清门道。他们知道如何顺着铁板纹路刻字,才能让字迹变得更加自然悦目,并且不约而同的使用“宋体字”。

    真正意义上的宋体字,本就是在明朝因雕版而定形。使用宋体字的书籍,明朝文人称之为“宋刻本”。这种字体非常适合刻刀,也非常适合铁笔刻蜡版,篆刻省事而且字迹清晰。

    既然有合适的油墨,可让蜡印制品掉色不严重,为什么不能办报纸呢?

    刊名就叫《物理学报》,在《物理学刊》的基础上,删除一些太艰深的内容,增加一些新闻、戏曲、、笑话。这肯定是很有市场的,不但能传播物理知识,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舆情。

    王渊对杨慎说:“用修兄,吾欲办报,可否约你几篇文稿?诗词、戏曲、、散文皆可。”

    杨慎笑道:“朝廷已有邸报,私人办报谁看啊?”

    “总有人看,”王渊说,“吾欲办报卖给市井大众,让老百姓都知道有物理一学。”

    杨慎一口答应:“既是卖给百姓,那我就写几首散曲。”

    王渊取出一颗碎银子:“此乃润笔之姿。”

    “何须如此?”杨慎不收。

    王渊说:“这是规矩。今后有人投稿,但凡录用,皆给润笔之资。”

    “那我就收下。”杨慎也没当回事。

    报纸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发展至明朝达到巅峰,但全都是手抄报纸。其名称有很多,诸如朝报、京报、塘报、牌报、邸抄、急选报、日报传抄等等,这些报纸统称为“邸报”,主要受众群体是官员和吏员。

    比如陈新甲,历史上便是因报纸而死。

    当时,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李自成攻陷洛阳,张献忠成功突围,大明朝内外交困,崇祯皇帝就让陈新甲与满清议和。

    但这个议和是秘密进行的,崇祯皇帝发给陈新甲数十道手诏,每次都说一定要严加保密。有一天,陈新甲看过皇帝手诏之后,将其放在几案上,家童误以为是邸报,于是拿去传抄。

    百官为之哗然,纷纷劝谏弹劾。崇祯皇帝为了甩锅,居然把陈新甲给砍了,说议和不关自己的事儿。

    为何陈新甲的家童,会悄悄传抄邸报?

    为了赚钱!

    邸报是朝廷发给天下官员和吏员的,民间知识分子想了解天下大事,商贾们想知道各地时局,就必须从官吏家属那里花钱购买。

    明朝邸报只是技术落后而已,全靠手抄。但观其内容,可谓精彩绝伦,跟后世的新闻报纸相比毫不逊色。

    比如红丸案,在外地为官的倪元璐,通过大量阅读邸报,就能清楚了解朝堂局势,知道这是东林党和崔巍党在激烈斗争。

    又比如王恭厂爆炸案,当时的报纸这样记录:“……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长安街空中飞坠人头,或眉毛和鼻,或连一额,纷纷而下……石驸马街有大石狮子,重五千斤,数百人移之不动,从空飞出顺城门外……”

    写得多详细啊,还尼玛空中飞坠人头,读起来就让人瘆得慌。

    做出决定之后,王渊立即写报纸策划案。

    日报肯定没法搞,那就做旬报吧,十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