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没想起来这人是谁。

    但随即,寒这个姓氏让他们很快的想起了这个名字的出处。

    “寒家二老爷!”

    一名脑子转得快的城卫震惊之下惊呼出声,然后成功引起一片哗然。

    寒老爷子一生得两子,除了如今领了兵部的寒家大老爷之外,还有一位二老爷,这位二老爷因在广东任了承宣布政使而一直在任上,就算是年节时都未回过京,所以近些年里京城鲜少有人见过他。

    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对寒家二老爷寒晔是完全陌生的,就比如在场的大部分城卫这般。

    可是,寒家二老爷不是好好的在广东任上吗,为何会突然回到京城,而且还是以这种方式震撼登场?而且,不是都说寒家二老爷是文官吗,那他此刻带领的这些将士,又是从何而来?

    城卫们的思绪就像个杂乱无序的线团般,怎么也理不清楚。

    但无论如何,寒家二老爷归京了,他们不可能不放行,验证了寒晔的身份,又比对了寒晔手里领兵的虎符,寒晔一马当先的便进了城,他所带回来的十万将士,却是回过身驻扎在了离京城二十里远的地方,以便随时听候调遣。

    寒家二老爷回京了,而且还是以如此高调的方式回来,城门处发生的这一幕以极快的速度便传到了许多人的耳朵里。

    寒晔在这个时候回京,还领着那么多的兵,这异乎寻常的事让京城许多敏感些的官员们心里都莫名的有些不安,就好像,京城即将发生大事了一般。

    寒晔回到寒家休息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出现在了早朝之上。

    没有理会其他同僚看自己的那惊异的眼神,寒晔将自己从何得知江南等地有大逆不道之人妄称起义,并试图煽动当地百姓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事情发生得紧急,唯恐慢了一步便会让那些贼子给大武朝带来恶劣影响,于是来不及向朝廷请示,便擅自领了最近处卫所的兵平息叛乱,之后才上书向朝廷禀报此事,又得了寒老爷子的亲笔信班师回朝。

    寒晔的这番话算是解释了他为何会在此时此刻出现在早朝上,也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何寒老爷子先前执意不理会闹得正凶的起义。

    但,上早朝的文武百官们,却并未因此而心情放松一些,相反,他们面上却是越发显得沉重。

    他们相信寒晔所说的领兵平息了叛乱之事,寒晔虽然任的文职,但谁都知道当初年轻时的寒晔在大武朝的建立过程之中也是领过兵的,虽然时间过去了二十几年,但谁也不会否认当初寒晔领兵的才华。

    他们不相信的是,寒晔以文官的身份领兵,他的目的难道真的是如他所说的那般只是为了事从权急的平息叛乱?

    他带回京的可是整整十万将士,十万将士从广东回京,光是粮草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就不知道要用多久,又怎么可能是事出突然,更别提,如今大武朝缺粮的危机虽然解除了,但一下要拿出可供十万将士嚼用的军粮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寒晔手里的粮草,又是从何而来?

    而且,从广东到京城,这么长一段路,寒晔的归来却没有让京城众人知晓半点消息,若说他一路上没有刻意的隐瞒行踪,只怕谁也不会相信。

    那么,在皇上病重,命寒老爷子暂摄朝政,而寒老爷子又因为解决了因大旱带来的动荡的关键时刻,寒晔领着足以将京城团团围住的兵力回到京城,又有着什么样的深意?

    寒家,这次是真的要有所动作了吗?

    带着这样的思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京城各世族、官宦人家府里都显得格外的安静,更有许多隐隐察觉到其中不妥的人不得不思考起将来的出路来。

    而在这样的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里,引发了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寒晔,却在休息好了之后来到了安国公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