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大秦第一任丞相,他当然也想要当,但也知道自身的不足,所以能够接受王猛成为丞相。

    “韩非,荀彧何在?”嬴昊又叫道。

    “微臣在。”

    韩非和荀彧一起站出,嬴昊则道:“朕命你二人分别担任左右副相一职,协助王猛丞相共同管理六部。”

    “遵旨,谢陛下信任。”

    两人齐声拜谢。

    三省六部制之下,哪怕相权已经被一分为三,可还掌控着权限最大的尚书省,所以相权依旧是一头庞然大物,必须要进行制衡才行。

    嬴昊设下丞相掌控尚书省的同时,又是六部之中选择两部尚书担任副相,这样既能丞相和两位副相之间就会相互辅助相互监督,既制衡丞相的权利,又能让文官晋升丞相有了一个良好的渠道。

    在这套体系下,也就是说,今后凡是要成为丞相的人,必先成为六部尚书之一,而六部尚书之间还要相互竞争,只有政绩最优秀的两个才能当副相,进而争夺丞相之位。

    在这套体系之下,通过层层提拔,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而被选上来的丞相,绝不可能是无能之辈,这样也能保证首辅的执政能力。

    除此之外,关于丞相的任期,自然不可能是终身制。

    嬴昊想要五年一评选,干的好的丞相就在干五年,但最多只能干十年,十年后必须卸任,以防止相权做大,但若是年纪允许的话,也可以参与下一届的丞相竞争。

    如此间断执政的话,也能防止相权过大,起到维护皇权的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今大秦不过初立,就已经有了最为先进的三省六部制,在所以制度上面不宜大变。

    治大国如烹小鲜,当如是也。

    嬴昊之所以没选诸葛亮当副相,自然是因为王猛被调入朝中为相,他空出来的位置需要诸葛亮补上。

    诸葛亮既能统兵,又能治理地方,下放到地方干上个几年,等回朝之后,就是下任丞相最有利的竞争者。

    嬴昊这是把诸葛亮当成下任丞相在培养呢。

    “拟旨,命诸葛亮担任冀州刺史,房玄龄担任并州刺史,公孙鞅担任幽州刺史,文天祥担任河套刺史,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王安石担任司州刺史,秦政担任雍州刺史,秦疾担任凉州刺史。”

    嬴昊一脸任命了八个刺史,除了秦政和公孙鞅是平级任命之外,诸葛亮、秦疾和房玄龄是直接空降,而文天祥、张九龄和王安石则是从别驾晋升。

    商鞅原先就是幽州刺史,但他的这个幽州刺史是暂时的,毕竟当时情况特殊,没人比他更适合稳定局势,单轮功劳和资历而言,商鞅还达不到当刺史的程度。

    可如今嬴昊正式任命商鞅为幽州刺史,这说明大秦认可商鞅在幽州的功绩,哪怕他资历浅薄也一样越级提拔他为刺史。

    在大秦官场之中,商鞅或许是除张仪之外,官职晋升速度最快的人了。

    人家都是县令(县丞)、太守(郡丞)、刺史(别驾),一级一级的往上升,而他连太守都没当多久就直接晋升刺史。

    这也就是商鞅的能力超群,外加幽州地区情况特殊,否则就算是嬴昊有意提拔,也不可能让商鞅升的这么快。

    不过这次被任命为刺史之后,商鞅肯定是要沉寂很久的,不将河北四州的刺史都当一遍,估计是难以回朝入六部继续晋升了。

    敲定了正副丞相、六部尚书,以及八大刺史的人选后,嬴昊并没有继续任命官员,毕竟早朝的时间有限,而大秦职场的空缺众多,比如六部各司,要是都在早朝上任命的话,那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嬴昊只能挑重点的来。

    “启禀陛下,唐国使者李商隐,希望陛下尽快于秀宁公主完婚。”张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