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嗣源会反对杨爽撤军是理所应当的,毕竟他们两家如今都已在西域立足,而杨爽若是单方面撤了的话,只靠他们两家的实力,在西域孤立难支,根本守不住才占领的地盘,所以他们自然不希望杨爽撤军。

    姬发和李嗣源虽是因自身利益才不希望杨爽撤军,但他们所说的也有道理,别没救下大兴反而把西域丢了,那隋国可就真的要亡国了。

    所以,以高昂为首的部分隋将,也被姬李说动,都反对在此时回援大兴。

    杨爽见下方两派吵作一团,心中也有犹豫是否撤军,他的内心是想要救援大兴的,毕竟大兴不但是隋国的都城,而且主公杨广也在那。

    隋国内部同样派系林立,西凉大都督高欢、海州大都督杨行密,都是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他们也听杨广一人的命令。

    可一旦杨广要是有个什么闪失的话,哪怕是身为杨广叔叔的杨爽,也无法让他们心服,到时隋国恐怕会直接分裂。

    所以,哪怕是为了阻止隋国分裂,杨爽也想要撤军支援大兴。

    可让杨爽不得不去承认的是,李嗣源所说的话确实有道理,就算撤军回援也不一定能赶上,就算能赶上也未必能夺回显美城,就算攻破了显美城也还要夺取武威十城,才能打到大兴城下。

    这么多的不确定的因素,就算杨爽都能--克服,可大兴城也未必能坚持到那一天。

    杨爽心中其实也很清楚,隋国怕是难以躲过此劫了,毕竟大秦这次的出手太狠了,四路大军同时出击,以困龙之局彻底困死大兴,也锁死了隋国的一切生机。

    现在摆在杨爽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撤军救大兴而把整个隋国都搭上,二是不撤军保存实力以图在西域重新立国。

    这才是杨爽犹豫的主要原因。

    就在杨爽进退两难,杨李姬三家,也都在为撤不撤军吵成一团时,却有飞鸽传书从大兴那边的传来。

    见斥候将信呈交给杨爽后,姬发和李嗣源都露出紧张之色,毕竟这关乎他们两家的命运。

    杨爽要铁了心撤军的话,姬李两家肯定是不会和杨爽一起撤军去救援大兴城,毕竟撤军和秦军作战的消耗完全就是无底洞,他们有再多家底也经不住这么挥霍。

    可若是不和杨爽一起撤军的话,只靠姬李两家在西域的势力,又难以与王贲所率的西域反隋联军对抗。

    若是不想被西域诸侯吞并的话,恐怕也只有放弃在西域的地盘,以保存实力,继续向西迁徙这一条路了。

    姬李两家才在西域站稳脚跟,自然不愿意放弃才到手的地盘,但杨爽若是真铁了心要撤军,那他们也只能被迫西撤了,反正为来了隋国和秦军开战是绝对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如此,姬发和李嗣源才格外紧张,毕竟这封信关系着他们两家的命运。

    杨爽拆开信后,先是一愣,随即露出难以置信之色。

    他本以为秦军兵临大兴,亡国危机之下,杨广会不惜代价的召他回去。

    可在信中杨广不但不让他回来,反而还要他继续攻略西域,这样隋国就算彻底丢了西凉,也还有西域的地盘,以图东山再起。

    杨爽看完之后,心中非常感动,他觉得杨广这是为了隋国,已经有了牺牲自己的觉悟,但实际上杨广是将希望放在海州的三家联军那边了。

    杨广并未在信中提到解羌令,以及海州羌人势力复起的事,毕竟这个消息一旦暴露,必定会影响到隋军的士气,以及众将对他的忠诚。

    所以,杨广虽推出解羌令,但也只在海州一地公开,对大兴等所有地盘都保密。

    杨广的态度就是解羌令虽是他干的,但在被彻底石锤之前死都不能承认。

    就算大秦对外公布了,可只要羌军没有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