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

    中军大帐内的人一听,都有点不以为然。特别是性子暴躁一点的武将中,就有人在嘀咕了:“肯定是又来催尽快结束战事的圣旨,这都十三道圣旨了吧?”

    洪承畴在心中微微冷笑,不怀好意地猜测道:“要是战事再拖下去,京师里的那些人会不会把头发都愁白了?”

    孙承宗倒是眉头一皱,他深知朝廷的难处。原本朝廷的库房中都能饿死老鼠,但京畿之地的战事一直不能结束,将近十万勤王军的粮草后勤,确实是为难皇上,为难朝堂诸公了。不过幸好,今天战事结束,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

    他如此想着,便中断了准备论功的话题,转而吩咐道:“先摆香案,接圣旨吧!”

    中军帐里的文官武将一听,颇有点不高兴,有的藏在心里,有的露在脸上,却也没有办法。

    可孙承宗的护卫还没来及准备,就听见帐外传来喧哗之色,而后有人便闯了进来。

    孙承宗抬头一看,当即吃了一惊,失声叫道:“高公公,你怎么亲自过来了?”

    来人是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三大太监之一,高起潜。

    只见他脸上的汗水滴答往下流,喘着气,阴着脸,尖着嗓子嚷道:“大事不好了,快快接旨吧!”

    难道是要断粮了?没关系,这里的战事刚好结束了。孙承宗一边猜测着,一边赶紧接旨。

    其他人的想法也和孙承宗类似,为此,有的人不无恶意地想着,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该不会是京师的那些人筹不到粮,都辞官不做了吧?

    然而,当高起潜一念圣旨,这些文官武将,不管城府有多深,经历有多丰富,全都一下变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过神来。

    山海关竟然失陷,被建虏给占了?

    他们的脑海中,第一个念头是不相信。但这是圣旨,又是高公公亲自传旨,断然不会有错。到这时,他们才明白过来,为什么这道圣旨是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来。

    武将们可能还只担心以后如何面对占据了山海关,连通辽东的建虏,而文官们则还有另外的担心,朝堂巨变即将发生,大明今后该何去何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