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时间一刻不停地前进着,前脚送走了春姑娘,后脚就迎来了夏小姐。人们的许多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

    耿家村的街头巷尾,犄角旮旯里。三两成群,依墙围坐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早已忘记了耿家祠堂的事情。因为村东头李老汉又去给刘家寡妇挑水,张麻子夜里又去爬王老五家的墙头,这类新闻似乎更适和她们的口味。

    沿着大道进入耿家村不几步,就能很轻易的发现一家铁匠铺。不是因为它有耀眼的幌子,也不是因为它有显眼的招牌,只因为那一个个进进出出手里拿着铁器的人们。这正是耿浩家的铺子。

    耿浩已经和父母回到了本来的家里,一家人也冰释前嫌,和睦的生活在了一起。耿濂每天和父亲辛苦的经营着铺子,脸上满是幸福的笑。耿濂媳妇肚子已经高高的隆了起来,再过几个月就要临盆的她还是没有歇着,帮着婆婆洗衣做饭,忙东忙西。这样的生活那么平淡,却那么让人着迷。

    经过这几个月的调理耿浩已经完全康复。耿钧和大哥好几次催促他赶紧去学堂上课,他总是一推再推。除了下学后,陈瑜,刘灿,李诚那三个小子来陪他读会书,大部分的时间他都老老实实的待在铺子里,看着父亲和大哥叮叮当当的敲打着炉子里钳出的红火的铁块。眉头紧锁的思考着,还不时在纸上写着画着。

    本以为小六郎已经开窍,跟大儿子商量着好好干一年,明年送六郎去县城的书院读书的耿钧耿老爹,看着整天腻在他身旁看着自己打铁的儿子,又失望又无奈。老话说的没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看来咱这老耿家的人天生就爱这铁匠一行了。

    这天晚饭后,耿浩将一个小本子递给了耿老爹。

    “爹,这是我这段时间设计的农具改良画稿,您给瞧瞧,能打造不。”耿浩认真的说。

    耿老爹来到油灯下,打开六郎给的小册子,认真的看了起来了。耿濂也凑了过了,一边跟着看一边啧啧的称奇。

    “爹,你看这个犁铧,设计的多好啊,前有长约二寸的铧尖,尖后为空腔铧腹,套戴于犁头,尖后腹的两侧各有一宽约八分、长约三寸、内厚外薄的边檐,檐后连接有长约寸七八、稍外倾斜的耳,用以分开翻动的虚土。整个铧的外形略似斜倒的塔式。要是这样,不但耕的深还能省力。”耿濂赞不绝口。

    “还有这镰刀,镢头,都比咱现在用的要轻巧。真好!六郎,你是咋想到的啊?”

    “没事瞎琢磨的。”耿浩应付到。

    “看着确实是精巧,就是不知道是否实用。这样吧,明天咱们先制造模具,铸造一批试验一下。”耿老爹开口了。

    “好的,爹。”两人异口同声到。

    朱元璋打了天下,建立明朝后,农民出身的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一直提倡与民生养的和农业发展的政策。但经历了接近百年的元朝,农业工具和生产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耿浩,秉承着干一行精一行的精神。通过认真的观察和研究,结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及经验,完成了他的农具改良图稿。如果成功,不但能够造福乡里,还能给自己铺子带来不小的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爷三开始了制造试验,经过反复的试验,改进,试验。

    当所有的改良都成功的那一刻,爷三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忘情的庆祝。引的两个女人投来了不解的目光和无奈的笑。

    耿钧家改良的农具,不但轻便好用,更因为可以大批量的铸造,大大的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所以比其他家的还便宜。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同,销量很好。

    很多乡亲们都是大老远的慕名而来。耿钧为人和善,为所以人都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于是耿家铁匠铺更是名声远扬。

    为了方便群众,耿浩给老爹支招,远的地方就征召代理经销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