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全文阅读)

    江风还在吹着,大船上掌了灯,红色灯笼上那个汤字正随着波浪微微起伏。【无弹窗】

    正在这个时候,一阵脚步声传来:“三弟还在甲板上呢?”

    这一句询问,将汤问行从回忆中惊醒过来。

    他猛地回身,下意识地要去抽腰刀。

    虽然滁州、泗州之战已经结束了快两月了,可那一场空前惨烈的厮杀依旧时刻在他脑海中回旋。很多夜晚,汤问行都会梦见了那漫天血肉,梦见那响彻天地的惨叫声呐喊声……梦见那把朝自己扔来的投枪……

    这一回头,才发现过来的正是自己的大哥汤于文。

    汤问行铿锵一声,将腰刀收回鞘中,一拱手:“原来是大哥,船舱中闷热得紧,我睡不着,故尔在此纳凉。”

    汤于文乃是信国公府的嫡长子,做为信国公府爵位的未来继承人,从小养尊处优,什么时候见过闪亮的大刀,顿时被吓得后退一步。

    又看到汤问行在黑夜里绿油油的目光,心中更是一寒。然后忍不住一阵恼怒:果然是个****柴儿,这他娘跟头恶狗一样。

    汤于文吸了一口气,让狂跳的心脏平息下去,从容淡定地微笑道:“三弟,咱们走得匆忙。父亲大人又是个寡言少语之人,不太爱说话。此次上京,为兄觉得有些话还是要同你说明白的为好。”

    汤问行收敛了身上锋芒,恭敬地佝偻下身子:“是,聆听兄长教训。”

    看到汤问行一脸的恭敬,汤于文潇洒地挥了挥袖子,道:“三弟你这次在战场上立下了偌大军功,已被朝廷授了武勋,此乃是我国公府一百年以来的头一遭,也是咱们重振家族容光的大好机会。父亲大人说了,三弟你已经得了三品武勋,可还得有个高品的实职配合才妥当。”

    “咱们都是勋贵,按照朝廷制度,不能经商,不能科举做官,确实有些遗憾。正因为如此,多少时价勋贵之家就此没落下去。”

    汤于文的名字中的意思取自:“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句。

    信国公府有三个公子,老大汤于文,老二汤以礼,此二人的名字都是来自这句孔夫子的话。至于老三汤问行,信国公也没有费多大心思,直接来一句:君子问行不问心。

    “是,兄长说得是。”汤问行不觉沉思起来。

    汤于文:“可无论这世事怎么变,可还是有些勋贵世家屹立不倒,比如徐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所谓徐家,就是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后人。

    汤问行:“还请教兄长。”

    “那是因为魏国公府的人一直都在带兵,一直都掌管着南京城防备。”汤于文一脸的凛然:“国朝制度,文官都要靠科举入仕。可军队则由勋贵掌管,朝廷对咱们这些勋贵子弟自然是放心的,只要能够带兵,自可报家族荣华不堕。只可惜土木堡之后,这个制度已经没人当真了。如今,这天下到处都在打仗,三弟你又得了武勋,正是发扬光大咱们信国公府的好时机。”

    “这次进京,父亲大人说了,准备动用家族所有力量,拿出大把银子,提你运动一个京营镇抚的官职。你可别小看这个职位,那可是能带好几千人马的,且京营是什么地方,直接拱卫京师的卫戍兵,却是异常要紧。到时候,有你在北京,天子自然就会想起咱们信国公府的人,想起先祖为大明流过的血。”

    说到这里,汤于文激扬起来,他伸手拍了拍小兄弟的肩膀,道:“三弟,家族的重托,可谓系于你一身。这些年,爹爹是看明白了,咱们姓汤的之所以没落,那是因为家中再没有人在场面上走动。再这么下去,也许用不了百年,我家就要被天子被朝廷,被世人遗忘了。”

    这半天以来,汤问行都是在浑浑厄厄中度过的,被兄长拍了这一巴掌,他猛地清醒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