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事情到了这里,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平衡。

    宰相们的权力被压缩,哥舒翰领人前去潼关驻防,而郭子仪则领着朔方的兵马在山西大展身手。

    但是,这样的平衡并不牢固,很容易就是被打破。

    帝国用来制衡军队的是宰相,宰相又用什么东西来制衡军队呢?

    最根本的就是钱粮!

    但现在的唐玄宗不得不面对一个极为尴尬的事情,那就是他手里没有可以供养军队的粮食了。

    当时的长安,每年的粮食缺口差不多是200万石,面对这样大的粮食缺口,即便是强势如武则天者,都不得不去前往洛阳,减少关中粮食压力。

    到了李隆基这里,由于造船漕运等技术的提升,这个缺口被堵上了,因此上他才能安然的呆在长安城大明宫。

    这里起最大作用的,便是沿运河转黄河西入长安这条运输线,也可以将之称为大唐帝国的生命线。

    现在自陈留以西,一直到潼关,这里的黄河都被安禄山所控制,江南的米粮根本就运送不过来。

    而且这一段沿岸还建立有诸多的仓库,全国超过六成以上的钱粮布匹都在这一线分布,现在一下子都落入到了安禄山手中。

    关中剩下的唯一运粮的渠道,就是通过南边的长江沿汉水北上。

    但是这样运送钱粮,相对于每天的消耗,实在是杯水车薪。

    所以在强撑了六个月之后,李隆基终于撑不住了,便下令硬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准备击溃在东都洛阳称帝号燕的安禄山。

    只有将黄河漕运彻底的恢复,李隆基才能保证大权不失,保证对地方节度使的控制。

    当时的情况绝对不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说什么只要坚守潼关便能耗死安禄山云云。

    这是后来肃宗当政以后,写史书的人所采用的春秋笔法,为了证明唐玄宗多么愚蠢,从而来衬托他们直接甩掉老皇帝拥立好摆布的新君的正确性。

    至于被逼的望着长安嚎啕大哭的哥舒翰,以及被斩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也不能说他们对于皇室就不忠诚。

    只是在保持对皇室的忠诚的同时,他们也要为自己的部下为自己来考虑。

    没有人愿意被带着枷锁,所以这些军方大佬自觉不自觉的就会与中央对抗。

    坚守潼关不出,固然有军事上的考虑,但政治方面的考虑也不是没有。

    那就是以此不断的消耗中央的力量,最终将困在身上的枷锁挣开。

    而且当时出兵的时机还是很不错的。

    郭子仪带领兵马平定山西之后,东出太行井陉口,直接攻打安禄山的范阳老巢,硬生生的将范阳从中间打通,南北隔开。

    史思明被打的躲在博阳不敢出来,而且东北方面刘客奴杀死安禄山留在平卢的核心副手吕知诲,臣服大唐,而后带兵迅速往西南而去,攻占卢龙、渔阳,直逼范阳。

    东南方面有反安禄山的颜真卿带着三千五百精锐静塞军……

    可以说安禄山的后方也是处处冒烟。

    因为要兼顾北方的老巢,所以安禄山也不得抽调两万多精锐前去。

    因此上当时双方在潼关附近的兵力差距不大,仔细算起来还是唐军占一点上风。

    于是,不想中央大权彻底旁落的李隆基便准备放手一搏。

    但打仗这东西并不是说谁的兵多谁就赢,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实在太多。

    比如唐军营中主将哥舒翰中风躺在病榻上,只能勉强给出大致的方针战略,剩下的则都需要交给副手田良玉,而田良玉资格不够老,需要跟老资格的王思礼相互商议,并且守潼关的还有以李希光为首的大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