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要说这齐良也是想得通透,不做狗头军师都屈才了,把两个知县拖下水之后,新的买卖来了。

    第一个就是救济粮,照理来说救济粮这东西出了问题是要砍头的,他们知县是不敢乱来的。

    可郑庭韵有法子,救济粮,救济粮,发的可都是粮食,粮食能填饱肚子,其他东西也能填饱不是。

    找到更廉价的东西替代,不让那些灾民饿死不就完了,事情不就解决了,省下来的粮食不都是他们的了么?

    一不做二不休,找了好几个厨子,就琢磨怎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比如蝗灾之时那铺天盖地的蚂蚱,耕种之时那从土里翻出来的蚯蚓,天上飞下来的麻雀。

    总之蛇虫鼠蚁,包括许多能吃的树叶,如柳树叶、槐树叶,别管是什么,反正是给灾民吃的,给他们剁吧剁吧都做成大包子。

    一个个包子里还有不少的肉,虽然得弄几个人来包包子,蒸包子,可一层包子皮要比一碗粥的米少得多的多。

    这样既饿不死人,大白米还给换了下来,两个知县的口碑都好了不少。

    人家的救济粮是吃不饱的白粥,他们两个镇说是官府收下的田税地税卖官盐,年年都有结余,银子就该用在该用的地方,虽然粮食受了灾,可不能让父老乡亲饿着肚子,吃肉。

    经过几个大厨的一阵倒腾,那一篮子一篮子的包子别提多好吃了,百姓们那是爱戴的不得了。

    一场灾荒下来,两个镇,上头拨了快一万两千斤的救济粮,出去请人包包子,找肉的银子,加上卖米的银子,合计下来总共剩了快两千两银子。

    三人差不多每人白白分了七百两,虽然不是很多,可活又不用他们干,只是动动脑子动动嘴皮子就有人会干。

    还得了百姓的好口碑,这种银子他们不要白不要,两个知县也是大开眼界,银子还能这么挣的……

    从古至今那么多贪官都栽在救济粮上了,多少人想贪不敢贪,竟然被他郑庭韵想到这么一个鬼斧神工的法子,也是妙哉,妙哉!

    有了这么一件事,郑庭韵在两个知县眼中就靠谱得多了,有些不能做的买卖也开始让他经手了。

    比如私盐,这种东西抓到了可是要杀头的,郑庭韵又想到了偷梁换柱,狸猫换太子的法子,而且这买卖不在他们两个镇上做,所以稳妥的很。

    再者三人的主意还打到了赶考学生的头上,卖给他们徇私舞弊所需要的东西,收取巴结疏通所需要的银两,买卖官职他们还没这本事,可光这两件事就挣了不少银子。

    同那救济粮一样,都是齐良出歪招,郑庭韵一手操办,两个知县不担事还白拿不少银子。

    郑庭韵除了拿银子也不白忙活,那些考生不是要疏通么,此事是两个知县去办的,但人是给郑庭韵引荐了,一来二去的又认识几个人,越来越多的人被拖下水,郑庭韵的买卖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顺风顺水。

    但这不是他的目的,银子郑家本来也不少,衣食无忧足以,他要的是人,一个他心心念念的人,这人自然就是常玉。

    光银子多没用,齐良说得对,这种娇生惯养的大小姐,

    就算金山银山的放在面前也是没用的,要么就是让她看上你,要么就是让她没得选。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郑庭韵的脸皮那是厚得不行,几乎天天去找常青松喝茶,别管人在不在,反正他要去找人家喝茶。

    来者是客,常青松也谈不上不待见,他若不来最好,来的话就喝喝茶谈谈天,年轻后生里边这郑庭韵还是不错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郑庭韵想干嘛自然瞒不过常青松,但常玉不待见他,他这当爹的也不能怎么样。

    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他们常家不是普通人家随便找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