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勇三人这才又挺着肚子走到下面也坐了。留着小林子一动不动的还是站在旁边。

    “恕我冒昧,还不知贵客怎么称呼?”蔡温开始试着套话了。

    张石川搓弄着手上的扳指儿说道:“在下姓张名石川。”

    蔡温拱手道:“原来是张公子,久仰久仰,不知张公子身居何职,来琉球有何贵干?”

    “嘿嘿,实不相瞒,并无官职在身,这次来贵宝地也只是随意走走看看,哪成想惊动了大人。”

    张石川心想你是三品官,我这从五品的闲职还是别说了。说做买卖的就这一艘破船也有点太丢份了,还是说来玩儿的吧。

    张石川越是不说,蔡温越是想问,可是又没法逼问,只能转着圈的问了些京师的风土人情以及宫里朝廷的传闻,张石川自然是对答如流。

    不一时菜肴一道道的端上来,海鲜燕窝一应俱全倒也丰盛。张石川看着一盘金黄色的块状物呆了一呆:“这是……红薯?”

    “哦,呵呵,张公子所言不差,我们琉球叫它番薯,是从大清福建引进……”

    什么?是从福建引进的?福建有红薯?既然有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早点推广啊?张石川不由得一愣。

    听了蔡温的解释,张石川才明白,这红薯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来自福建福州的商人陈振龙带着儿子及商队渡海来到菲律宾,在马尼拉,吃了半辈子大米的他们首次尝到这种清甜又管饱的神奇作物。

    看到漫山遍野种植的甘薯,陈振龙想到了自己的福建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水旱风灾。或许是出于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观念,又或许是出于奇货可居的心态,陈振龙决定,一定要把如此鲜美的食物带回国内的乡间种植,让乡亲们都吃上这种美味的粮食。

    但是西班牙殖民者非常严苛,他们不想把他们带来的这个新作物引进中国,并在各个菲律宾各口岸严厉盘查。

    陈振龙非常聪明,他拿了一根红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由此绕过殖民者的检查。

    虽然他们四处推广,可是百姓接受新事物能力实在有限,加之战乱清兵入关,红薯推广也受阻,只在福建部分地区有所种植。琉球人在福建见过红薯之后便将红薯带回了国,倒是救了不少百姓。

    “这红薯在你们这里种植多久了?亩产几石?可耐旱?可废人力?”

    张石川兴奋得不要不要的,这可是超高产作物啊,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主食,但是产量高,又不挑地,好养活。

    后世的红薯最低亩产也是五六千斤,高产可以到上万斤啊!玉米他找到了,红薯和土豆一直没见到,没想到在琉球看见红薯了!这带回去能养活多少人?

    蔡温本就主抓农业,对红薯自然是如数家珍,将自己所知道的细细说了一遍,张石川点了点头,亩产比后事差远了,但是一亩七八石也不少了,这玩意必须带回去,好好培育培育肯定有前途。

    他这回也不端着了,直接说道:“蔡大人,不知这番薯种苗可否给在下一些?”

    这种不值钱的东西蔡温自然满口答应,再说本来就是大清传过来的东西。张石川得了个宝贝顿时心情大好,也不摆着一副面瘫脸了,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下来。

    他刚拿起筷子想尝尝这个时代的红薯是什么滋味,小林子忙说道:“主子,奴才给您试菜!”

    “呃,不用了,这又不是在家里,不用那么多规矩。”张石川差点想踹他一脚,这演得有点过了好吗?皇上吃饭才让太监试菜呢。

    “嗻!”小林子又退到一旁垂手侍立。

    觥筹交错,蔡温也是善言,一面给张石川介绍琉球风土人情一面暗中用话刺探张石川的身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