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回顾漫长的音乐史来看,每一部惊艳世纪的作品都有其背后的故事。

    也正是这样那样的真实故事促成了一部又一部传世经典的诞生。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也不外如是。

    1913年,因为同窗挚友的自杀,年轻的普罗科菲耶夫为了祭奠好友,便写下了这首g小调钢琴协奏曲。

    而从一个作曲家的成长史来看,在今天,在这首庞大的作品中,新颖的和弦与配器,具有浓重普氏风格的軏死,都是这首作品的独到之处。

    只是我们能回顾的只有历史。

    1913年8月23日。

    当普罗科菲耶夫带着为同窗而作的协奏曲首次登上舞台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许多人的退席谩骂。

    “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

    当时多数报道评论都是带着这样的语气。

    不过这也没什么可称奇的。

    在斯大淋时期的音乐作品,几乎是挨着俄国的苦难才能一遍遍的听下去。

    因为这些作品总是与黑暗的历史时期相连。

    或许拉赫马尼诺夫终不返国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那个大动荡的时期,包括音乐家在内的艺术分子,如履薄冰。

    在生命随时有可能消逝的年代,有什么比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存的渴望更强烈。

    但这并依然无法磨灭掉一个作曲家对创作的热情。

    正如他的前辈肖邦那样,年轻的普罗科菲耶夫认为自己同样一个是可以掌控完美情感的音乐大师。

    在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终之乐章,奏鸣曲式的第四乐章,普罗科菲耶夫向世人展示了他情感中最为细腻的部分。

    这个乐章的主题对比十分明显,不同于群峰乱入的第二乐章,也没有第三乐章是人摸不着头脑的错乱感。

    暴风似得主部主题和俄国民谣似的副部主题交相辉映,与第一乐章的如出一撤,在乐章的再现部结束后没有再现副部主题。

    乐章一开始。

    夏冬指挥棒用力一点。

    定音鼓再次响起,整个乐团像是延续了第三乐章的狂躁。

    不安的引子和上蹿下跳的主部主题在暴雨疾风中行走着。

    但这一次,钢琴声不再躁动。

    观众席的目光下,何静的的双臂轻盈了些许。

    雨点的弹奏,催化着深沉的旋律,在偶尔闪过惊雷般的鼓点声中,

    不急不缓,不卑不亢。

    风暴总是很快便会过去,在打击乐的声响彻底消失在了大厅之后,钢琴零星的音符就像是暴风雨过后的最后几滴雨滴。

    随着最后一滴雨滴的落下,打在了空虚的连接部

    几个低沉的和弦划过,何静微微的抬了抬双手。

    这时,整个乐团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来到了钢琴前。

    她优雅的演奏,正如此时静谧的琴声,不得不令人赞叹,在这样一部充满着艰辛狂躁犹如物理机械氏的作品中,这童谣般的副部主题是难能可贵的。

    优美惬意,情感细腻,像是一种祭奠。

    搭配着钢琴前的灼灼身姿,令人不自然的沉陷其中。

    何静双手在低音区娓娓的描绘着。

    在钢琴的独白过后,夏冬一动,乐团也开始了副部主题的演奏。

    依然延续了钢琴营造出的细腻与美好。

    此时。

    音乐会的下半场隐隐地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