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发邮件询问?难道学姐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许秋惊讶道。

    “没错,我就经历过。”陈婉清撩了一下头发,开始娓娓道来:

    “我硕士期间在做静电纺丝,当时看到了一篇发在JMCA上的文献,觉得很有启发性,便想要模仿一下他们的实验。

    但对方把一个关键添加剂的含量隐去了,只说了少量,我自己试着猜了几个含量,但怎么都纺不出他们说的直径200纳米级别的纤维出来。

    后来我去找了我的导师,他告诉我‘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其他研究者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发信联系文章的通讯作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回信的’。

    于是,我看了下文章是国内的一个研究所发表的,就直接发邮件给他们的通讯作者了。”

    “后来呢?”许秋问道。

    “后来,我当天就收到了回复,”陈婉清道:

    “他们的通讯作者,也就是组里的大老板,把邮件转发了给了组里的一个小老板,小老板又转发给了一个学生,估计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最终是那个学生回复我的,他说他们的添加量是1%的质量分数。”

    “那学姐最后重复出来了吗?”许秋追问道。

    “没有。”陈婉清无奈的摊了摊手。

    “啊,为什么呢?”许秋好奇道。

    “因为1%的这个条件,我自己在发信前就试过一次了,没成功,收到回信后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陈婉清道。

    “这……”许秋道。

    学姐轻叹一口气,感慨道:

    “学术圈里一直流传着一套说法,实验类型的文章,研究者自己不信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但其他看的人都信。

    而理论类型的文章,研究者通常对他们的理论深信不疑,但其他人总觉得这破理论到处都是缺陷。”

    许秋无言。

    不过,仔细想想,学姐说的似乎挺有道理的。

    过了一会儿,实验室的方向忽然传来轻微的“滴滴滴”响声。

    随后,响声停止,他听到了韩嘉莹的呼唤:

    “师兄,氧化锌的退火时间到了,秒表我已经帮你按掉啦。”

    “来了,来了。”许秋急忙应和着,然后快步走入实验室。

    韩嘉莹站在超声波清洗仪旁边,在处理光源样品基底用的单晶硅片,目前已经把硅片切割成小块,正准备进行清洗操作。

    许秋想起昨晚在模拟实验室中努力的成果,便说道:

    “学妹,今天我要做器件,顺便帮你的体系,也优化一下实验条件吧。”

    韩嘉莹呆了一下,随后甜甜一笑,说道:“谢谢师兄,那需要我的帮忙吗?”

    “不用了,你专心准备光源样品吧。”许秋摆了摆手,说道。

    他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除了教学实验外,他第一次主动提出帮她做实验,平常都是反过来的。

    念及于此,许秋觉得这几个月似乎对学妹的压榨似乎有点狠了。

    之后还是对她好些吧……大概?

    ……

    氧化锌基片是在空气中退火的,200摄氏度。

    加热台已经被学妹关掉了,许秋穿戴特质的隔热手套,将上面装有基片的培养皿取下。

    等待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待培养皿温度降低至100摄氏度以下,他便直接将其转移至旋涂手套箱的传送舱内。

    隔热手套上有非常厚的一层隔热涂层,不需要担心烫伤的风险。

    理论上,是需要让基片冷却至常温,然后再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