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体验感还不错,比较适合拍照。

    在展厅逛了两个多小时,两人找了家附近的东南亚菜馆,品味了一番异域美食,冬阴功汤、咖喱牛肉、酸辣凤爪、烤猪颈肉配甜辣酱、椰子奶冻……

    饭后,又坐了一次浦江的游轮,毕竟来都来了嘛。

    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一转眼,就到了周日,又要上班了。

    模拟实验系统II连续运转了接近两天的时间,终于停了下来,消耗了4000多积分,现在的积分库存只剩下3W左右。

    五种体系的器件性能数据全部到手。

    其中,许秋的三代5/6/8系列,最高效率分别为6.73%、7.01%和7.42%;

    韩嘉莹的二代B3T-6和B4T-6系列,最高效率分别为5.75%和6.51%。

    “最高7.42%!”

    “连学妹的体系最高也有6.51%!”

    “这次提升的幅度好大!”

    许秋激动了一会儿,渐渐冷静下来,看着拿到手的结果,开始分析:

    学妹的二代3D-PDI系列,效率都能够达到6.51%,看来潜力比我的体系要略微高一些,可惜没办法引入硒原子直接得到第三代产物。

    之后倒是可以让她从源头PDI分子,就把硒原子引入进去试一试。

    此次模拟实验应用了新的调控策略,花费了接近两天的时间,五种受体、两种给体,一共十种体系,都摸索了上百种条件,节省了十数倍的时间。

    器件效率的提升幅度确实非常大,我的三代5系列,之前系统初步探索给出的最高值是5.98%,现在已经优化到了6.73%。

    不过,摸索了上百种条件,重复的样本数量足够多,这也意味着当前的体系的上限已经基本达到,除非……

    基于现状作出改变。

    至于改变的途径,最直接得方式当然是改变材料的分子结构,这个暂时不做考虑。

    那就只能对当前的器件加工工艺思路进行改进,也就是新增实验变量。

    就像之前探索PCE11体系那样,开发出热旋涂、喷涂等手段,就是新增变量的手段。

    只是,这方面只能靠自己,模拟实验人员只能基于我的能力进行推演,而不能自发的提高。

    上次做器件实操的时候,有那一闪而过的灵感,如果能够抓住的话,说不定就可以更进一步。

    不管怎么样,现在已经优化到了7.42%,离8%只差0.58%,没有放弃的理由。

    就先定个小目标——8%,这也是当前基于PDI体系有机光伏器件效率的世界纪录。

    世界纪录,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