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的影响因子也不过20多,而期刊影响因子,通常计算的是两年时间内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量。

    而许秋这篇文章才刚刚出页码,发表时间还不过半年。

    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他这篇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会超过AM期刊本身影响因子不少。

    之前被选为封面文章,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篇文章在近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追捧。

    魏老师手上就收到过四篇关于PCE11体系的审稿文章。

    第一篇是之前和许秋撞车的严虎课题组,他们投的是JACS,因为工作内容和他的AM基本重复,许秋就直接拒稿了。

    第二篇是JMCA的审稿,他们主要合成了一种新型饶丹宁体系的A-D-A类型非富勒烯受体,用到许秋的PCE11分子作为基准给体材料,效率中规中矩,4%左右,许秋给了他们一个小改的意见,后面他们的文章顺利发表了。

    还有两篇是SCI三区、四区小期刊的审稿,魏老师直接拒了。

    不是拒掉了文章,而是婉拒了编辑的审稿请求,魏兴思也不是什么期刊的审稿都接,只有他会投的期刊的审稿才会感兴趣。

    这也算是行业潜规则,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帮编辑审稿审多了,就能在编辑那边混个脸熟,等你下次投稿去的时候,除非文章质量太差,不然编辑大概率也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稿件送审的,不至于直接上来就拒稿。

    这是一个充满PY的世界,老外也不是那么死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讲人情的。

    除了魏老师审稿时碰到的那四篇外,还有很多其他审稿人审稿的“漏网之鱼”。

    不谈SCI三四区的文章,单单发表在一二区期刊上,魏老师下载下来的一共就有十一篇相关文章。

    五篇是课题组自己的,其中许秋两篇,分别为原初PB4T材料以及PCE11的侧链调控,学妹两篇,分别为P3T和P5T体系,学姐一篇,为PCE11体系的结晶性研究。

    剩余其他课题组的六篇中,有一篇是基于PCE11做了三元共混体系,类似于学姐曾经干的老本行;

    有一篇是在PCE11的分子结构基础上做了些微调,合成出了半新的结构,类似于学妹做的P3T和P5T;

    还有两篇是在引言部分,提到有机光伏领域近期进展时插文献插进去的,正文中没有用到PCE11材料;

    —————

    至于最后两篇,则是来自严虎课题组的。

    也不知道严虎投文章时是什么感觉,明明可以开开心心的拔得头筹,等着别人引用自己的文章,就因为晚了一步,却要引用别人的,而且JACS还没了。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在学术圈,落后就要引用别人的文章。

    ……

    许秋仔细研究了一番模拟实验室中的数据后,又发现了一个现象,不过并不是基于学姐的体系,而是关于模拟实验室本身的:

    随着他器件制备工艺越来越娴熟,现在模拟实验人员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换言之,模拟实验系统给出的初步探索结果,已经越来越接近于材料的真实光电性能。

    不过有得就有失,因为探索的条件变多,消耗的时间也有所上扬,就像这次的初步摸索,用时大约七个小时,往常单独一个体系差不多只需要四到六个小时,如果进行更精细化的摸索实验,时间还会进一步延长。

    好在有一些摸索结果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比如三氧化钼的厚度、氧化锌层的加工条件,这些关于器件传输层的优化,对于大多数体系来说是通用的。

    总的来讲,许秋在不断进步,而他任何形式上的进步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