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李世民黑着脸走到李承乾身旁。

    “我警告你,如果这些书有一页损坏,我就打十戒尺。”

    “若有一本丢失,我就打你一百戒尺!”

    威胁完了,李世民直接掉头就走。

    李承乾耸了耸肩,损坏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还你本新的还不行?

    李承乾翻了个白眼,懒得说话,直接跟着队伍回到了印刷厂。

    此刻,印刷厂内已经整装待发,只等李承乾一声令下便开始印刷。

    李承乾也没迟疑,拿着手里的小彩旗猛然一挥。

    “开印!”

    工人们欢呼一声,立刻开始紧锣密鼓的工作。

    虽然这个时代没有机器。

    但是却也有着比起后世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工作水平。

    在李承乾的安排下,造纸、造书、印刷这三道工序,完全变成了一条龙流水作业。

    不说纸张那边,且说印刷厂这边,五十工匠每日就能产出近千本书籍来。

    而他这边生产,长孙无忌那边负责售卖。

    在第一日,长孙无忌也只是试探着开了一家书坊而已。

    结果当天的生意火爆到炸天的地步,买书的人从街头排到街尾。

    直到书都卖光了,还有许多人在排队呢。

    引起这火爆景象的原因无二,只因太便宜了。

    就拿众人都知道的《论语》举例。

    论语全篇共计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节,用料就要两百页纸。

    而且不光纸张,连带着墨汁以及拓印工匠等成本相加,成本绝不少于两贯钱。

    两贯钱就是足足两千枚铜板,而且这还是成本价。

    这样的成书,如若换到寻常书店,最少要售价五千铜板。

    要知道,在唐初时,程咬金这类国公级别官员的月俸也不过八千铜板。

    而他一个月的月俸,也只够买一本论语的。

    就更别提那些贫寒子弟了,恐怕种一辈子地也买不起一本书呀。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了李承乾的流水化。

    成本价已经被李承乾控制的死死的。

    一本书的成书价格不过百钱,下降了两百倍不止。

    就算是最后售卖也不过两百钱。

    这个价钱,在之前的时候,甚至连一本空白书籍都买不到。

    但现在,却已经能买到一本印好的书籍了。

    怎能让这些寒门士子不为之疯狂呢?

    甚至有人听说了之后,大老远的从外地赶来。

    夜里时就开始在书坊外面排队,等着购买书籍。

    为了应对这一状况,长孙无忌又增设了两家书坊。

    结果,还是一样供不应求。

    甚至最后把李承乾的印刷厂都给卖断货了。

    本来他是将五十工匠分成小队,每个小队印一种。

    可这生意实在是太火爆了。

    长孙无忌开设五家书坊时,他这边就供不应求了。

    这样的火爆场面,当然是李承乾乐意看到的了。

    他当即一挥小手,又雇了一百人来印书,并且将印刷厂扩大一倍不止。

    这一下,也总算是供应上了那凶猛的买书狂潮。

    当然了,这么火爆的场面,也给了李承乾研制更好印刷技术的动力。

    例如印刷机……

    李承乾可还记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