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今天刚看完叶圣陶先生的《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这本书,出于这个书生的气儿的惯性啊,我写了这么一段书评:

    “书中案例篇篇出自名家,选取的作品也极有代表性,让人不禁为文学之深、之美感到震撼,在引述原文的之后附上的叶圣陶先生的解说,更是细细说明了文章之美美在哪儿了。

    遍读名作,择精华以之为后人例,引后辈追索,不得不说,叶圣陶先生对“引人入门”的师者使命完成地极佳。

    看罢,我想去看胡适、周作人、卞之琳和契诃夫的作品。”

    接下来就是今日我摘录的、来自叶先生著的这本书里的“佳句”啦!

    1、“凡是会抬起来向上看的眼睛

    都感谢你们翻动一铲土一铲泥。”

    ——这句话来自卞之琳的《给建筑飞机场的工人》

    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那些前往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去给更多人带去生命之光的一线医护人员、军人,还有维持人们生活正常运转的每一位坚守在自己岗位的人们,也适用于那些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技艺的人们,因为他们,我们民族的安全、我们民族文化的安全得以保证,“凡是会抬起来向上看的眼睛,都感谢你们翻动的一铲土一铲泥。”

    2、“抬起摄影机来对着任何事物动摇一阵,事物当然拍进去了,但是不免混乱琐碎,算不得一部有价值的影片。画画和导演的人在动手以前,必须先想定该从事物的身上描写些‘什么’出来,才能使事物深入人心。他们的努力是引导观众去观察去感觉这个‘什么’。观众真个因此而观察明白了这个‘什么’,感觉到了这个‘什么’,才是他们描写的成功。”

    ——这句则来自叶圣陶先生在举萧乾的《邓山东》这篇小说做例子后写的一段关于人物描写的建议。这让我想到绩效指标和目标导向管理,哈哈。是的,有看点,才能给读者带来足够的享受嘛。

    3、“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我的方法是在下笔之前,不只想一句,而是想好了好几句;这几句要是顺当,便留着;否则重新写过。我不多推敲一句里的字眼,而注意一段一节的气势与声音,和这一段一节所要表现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确显明。这样,文字的雅不雅已不成问题;我要的是言语的自然之美。写完一大段,我读一遍,给自己或别人听。修改,差不多都在音节与意思上,不专为一半个字费心血。”

    ——来自老舍先生的《我不肯求救于文言》这篇文章。曾听说翻译作品就要做到“信达雅”,“信达雅”最早来自严复先生的《译《天演论》例言》,“翻译作品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文辞畅达、明白晓畅,雅就是有文采,能用华丽的辞藻、引经据典地把文章写得有魅力。

    老舍先生不求“雅”,只求有力量,活动,响亮——可以说是跟白居易先生写个诗歌都要在井边对着老妇人念,直到写到她能听懂才罢休这样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其实每位作家的文风各有不一,谁好谁坏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我看来,只要字字句句去推敲、这样花很多心血去打磨一篇作品出来的人,就算对“作者”或是“作家”这一职务的尽职。这样就好了。

    而因为每位作者朝着打磨的那个“心中最佳点”不一样,所以我们得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作品,这也让我觉得生活在他们之后或者同期的一个时代特别幸运,是饱了眼福了。

    4、“写旅行日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先得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须的事情。”

    ——来自叶圣陶先生以徐盈的《从荥阳到汜水》这篇旅行记为例,讲述的关于行文的建议。

    如果把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的话,像我原始的朋友圈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