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未央宫里发生的事,外界并不知道。

    刘彻和他的文武大臣,再怎么为一篇文章振奋,怎么计划着要将此文传遍大汉每一个角落。

    也改变不了长安街某个无名茶楼里,比试还在继续的事实。

    褚由被《大汉少年颂》刺激得心神激荡,也不由自主的挥毫成就一篇歌赋。

    同样歌颂大汉河山,歌颂将士用命,同样的文采斐然。

    但有《大汉少年颂》珠玉在前,再看褚由的文章,不免就有些太平。

    就和乐府里那些歌功颂德的歌赋并无二致,反而因为《大汉少年颂》的平实真诚,而显得有些油腻了。

    说到底,格局不同。

    此时的人喜欢歌颂皇帝、歌颂学者、歌颂名将。

    但唐奇,歌颂的是千千万万的少年人!

    褚由的文章或许能让龙颜大悦,《大汉少年颂》却能让几乎所有汉人,从血脉中激荡起对大汉的认同!

    要知道现在是西汉,“汉”这个字符的影响力,远没有后世那么深远。

    所谓“汉人”,真的就是指“汉朝人”而已。

    可想而知,《大汉少年颂》一旦传开,当无数热血少年鲜衣怒马,唱着“壮哉我大汉少年”为国效力之时。

    “汉”的认同,将会达到制高点!

    这就是格局不同。

    至于唐奇本人选择“默写并修改”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是真的深谋远虑,还是纯粹为了帅他一波。

    反倒不重要了。

    褚由也不矫情,直接道:“先生胜,学生心服口服。”

    并朝唐奇行了一礼,后退一步表示认输。

    从“侯爷”到“先生”,可见待遇明显提升了不少。

    毕竟博士们理论上都是太学的老师,叫先生似乎也不为错。

    至于刚见面的时候为啥不叫。

    有些事,太较真就不好了。

    唐奇笑眯眯的:“见笑见笑,还有要比的吗?”

    众太学生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

    其实《大汉少年颂》出来之后,这帮人就知道被人耍了。

    不学无术的纨绔子,能写出如此激情澎湃的文章吗?

    那为何传到他们耳中的唐奇,会是个不学无术的武夫和匠人呢。

    不由得人不深思。

    汉武朝时的太学还不是个死读书的地方,此时没有科举,太学的作用是对察举制的补充。

    也就和战国时代,各个国君的人才储藏库差不多。

    所学的也不仅是经书,当然还有各种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们出来后迅速上手赴任。

    简单点说,太学里很少有傻子!

    传统意义上的书呆子,基本上不太能混得到太学生的名额。

    世家子弟们呢,他们幼时靠家学传承,满16就出来做官,根本不需要去太学镀一层金。

    当然太学中也不是没有世家子,可一般都是旁支出身,送进去算给皇帝一个面子,表示表示支持。

    譬如说褚由,就是褚家的旁系子弟。

    这么一支学生队伍,也不是不能被利用,只不过难度有点高而已。

    并且很容易反应过来。

    比如现在就是,太学生们反应过来后,一时间就不是很想继续出头了。

    已经验证过唐奇的本事,至少文采上并不侮辱“博士”一职,那还有什么必要继续比下去?

    说到底大家身份还是不同,人家堂堂关内侯,陪你在这儿过家家,只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