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哪条法。

    相比起来,负责刑名的胥吏,是不会不熟悉《律例》的。对于审案,他们就比官老爷懂得多得多。因此把他们拒之门外,实在不公平。

    ……

    项南大手一挥,要改革官制,百官们是无人不敢顺从。

    一来,项南威望够高,这些年开疆拓土,富国强民,在百姓百官中都拥有极高的声望。

    二来,项南手段够狠。这些年严查贪官污吏,每年被殺头就多达上千人,至于抄家的、流放的、杖责的、贬官的,更不知道有多少,比之明初的朱元璋下手还狠。

    三来,冗官冗员,也的确是历朝历代之弊,是必须要进行整顿的。

    以清朝为例,虽然朝廷编制未改,但是顺治年间,朝廷每年为百官发放的薪俸只有两百万两。到了乾隆一朝,就增加到了六百万两。编制还是那么多,开支却增加了两倍多,就是因为冗官的增多。

    比如六部的额外郎中、员外郎,行走、章京等都是无定数的,所以六部官员便大肆扩招,然后将本属于自己的工作,交给这些下员处理。

    如此一来,导致各部虽然名义上没增加编制,但其实各部领饷的人却多得出奇,已经相当的臃肿。

    有识之士都知道必须要改革才行,自然赞同项南的改革。而那些保守派大多另有心思,有些是卖官鬻爵,通过扩编捞银子的,有些是多养点手下,到时候好推诿塞责的,就不是很赞同项南。

    就像《是,大臣》里的汉弗莱,身为文官首领,就巴不得文官数量越来越多。当大臣吉姆·哈克想裁员的时候,他甚至建议要再雇几千人才行。

    只是那帮人没胆子拦在项南前面,毕竟相比权力,还是小命要紧。

    随后,六部便被拆成了十二部。每一部都各司其职,互不统属。

    当然很多事需要多部门合作,比如在水上架桥就需要多部门配合,到时候具体事务,具体分析,总而言之,就是要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明确到个人。

    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没人做事,没人担责,竟是一群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的懒虫。

    另外,项南还特地拔高了监察部、司珐部的权限。监察部负责监察百官,上到王公贵族、一品大员,下到守城小吏、役卒捕快,只要敢犯法就有资格检举。

    司珐部则按照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原则进行办案,务必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最妙的是,司珐部、监察部直属上级管,资金和薪水也由上级拨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被人牵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