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推进很顺利,一个县城一个县城,不慌不忙的推进,稳当的很,这样的功绩简直就像是捡的。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分配好自己手中不多的兵力。

    不要让地方上再起乱子。

    “所以说,偶尔发牢骚可以,撂挑子就不行。”

    李定国心里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对了,你派人去各个寺庙和道观转悠一趟,据张国维来信说,有许多出家人跑了,看是不是回到了他们原来的地方。”

    衮州就这么大,四周都有士兵把守,除非钻到深山老林里,不然能够跑到哪去?

    一个个的吃的肥头大耳朵,名下的田产还不上税,干点活怎么了?

    不过是把曾经的偷税漏税给补了回来而已。

    况且连利息都不够,这就跑了?

    “对付着些道士,和尚我

    (本章未完,请翻页)

    没问题,我可是听说了民间有不少你的传闻,可都不好听。”

    孙传庭也知道,他的名声也不咋地。

    在冀州和雍州这么做反响小的原因是,所有人都没吃的了。

    可衮州不一样,遭灾的时间太短,商业也还算发达,总能从外地购买到一些粮食。

    吃饱了的人,可不管他们做的事情对不对,宣部的张鹤鸣势力还没有扩展到这里,许多宣传跟不上,总是会被人给带偏了舆论。

    “你我都好不了哪去,也就只有张国维的名声最好,万家生佛,散财童子,我就没见到那个老小子,那么大的年龄了,那像是一个童子,只能说某些人是在争着眼睛说瞎话。”

    李定国在出京的时候,还幻想着他是去解救这些穷苦人的,不说来一柄万民伞,好话左右一些吧。

    可人的愚昧,真的没有办法说的清楚。

    朝廷带来了对他们有利的法令,无论怎么宣读,最后的恩德全部落在了菩萨佛祖,道祖们的身上。

    而这些和尚,道士们能够跑路,也和这些被愚弄的信徒分不开关系。

    总有些人受的了寺庙,道观的“清苦”,却受不了修路的“劳累”,似乎他们就应该坐在蒲团上吃斋祈福。

    而不是出一身臭汗的和凡人为伍。

    这种神奇的道理,偏偏就有人信,为此还甘愿触犯大明律。

    真不知道这些人是吃谁家饭长大的。

    难道这样做了回家米缸里的米就能满?

    又或者自己真能长生不老进入极乐世界,不在吃苦受累?

    “这里的百姓,已经几乎全部被驯化了,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所得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满心念念万民伞的李定国,郁闷的想要吐血了。

    而“被驯化”这个新词,还是他从皇上口中听到过的,以前只当是笑谈,可真的亲身体会一次,才能够对某些无知的人感到绝望。

    不是这些人身体不够强壮,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许多时候耍起小聪明来,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得住的。

    然而,人家就是信那个。

    宁愿自己吃不饱,都要让佛祖或道祖吃饱,李定国只要一想到这个,心里就是一阵腻歪。

    原本对着两种出家人的良好印象,瞬间就没了。

    什么慈悲为怀,全都是骗人的。

    经书上的割肉饲鹰,也不过是一个故事,或许真有这样的圣人,可他没见过。

    “是不好开展工作,这些百姓又没做过什么坏事,打不得,骂不得,讲道理又听不进去,还说咱们是冒犯了神仙,更离谱的其中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