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接下来的就是商人。

    反正只要他想办的,都办的妥妥帖帖,除了一开始,其余的根本就不需要他来操心。

    说不得现在,崇祯已经过河拆桥,让张鹤鸣和韩爌一起作伴了。

    “老小子,知进退,明得失,难怪可以安安稳稳的活到了现在。”

    对于这些人精,崇祯可是小心了再小心。

    生怕一个不好,自己控制不住,在关键的时刻,坏了自己的大事。

    “嗯···接任的人是叫王与胤,看过他的几篇文章,写得还算不错,这个也准了。”

    连续了批示了两个准字。

    瞧见还有厚厚的一摞奏章,就知道最近应该是因为事务繁忙,都给堆积到一起了。

    “湖广赈灾已经结束,现在全面进入了灾后重建,速度还是挺快的。”

    对于张维国的本事,崇祯很放心,这老头虽然胆子小,可能够踏踏实实的做事,就是修路和建房,他可以胜任。

    搭桥就很难办了。

    小一点的桥倒是没什么,那种跨江大桥,需要的技术含量就很高了。

    随手翻出了道院,对于架设桥梁的设计数据。

    心中估摸了一下,暂时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人力是一个方面,机械作业还不是很成熟,更重要的是,钢材

    (本章未完,请翻页)

    现在都大部分运用到了军事上。

    在民用方面的投入太少。

    崇祯思虑了一下,打算扩大生产钢材的工厂。

    随着大明的而经济复苏,需要用到的钢铁,也越来越多。

    菜刀,镰刀,锄头,铁锹等等。

    每一样,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年后还要生产连射步枪,进行全军换装。

    随便盘算一下,都是一笔更大的开支。

    也就最近大明收拢了不少的奴隶,才有底气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加大开矿的规模。

    “先就这么办,再开办三个高炉,应该能够满足如今整个大明对于铁矿的需求。”

    在奏章上写着:道院配合钢铁厂,设计最新,产能更大的高炉。

    具体怎么做,崇祯是不知道的。

    大明的能人是有很多的,关于高炉的建设,也大都是从各个矿场拉出来的人才。

    目前来看,做的还都很不错。

    至于辽东镇的事情,上面说的就是袁枢发现了鞍山铁矿的秘密。

    鞍山是要开发的,可不是现在。

    两面强敌,别看现在已经打退了皇太极,认真来说,人家的主力还真的没有损失多少,反而是拉长了大明的战线。

    打下了辽东镇,以刘兴祚和刘文秀的兵力,只能勉强防守,最多就是用火枪骑兵进行游击战。

    李过那边攻打沈阳,也是如此。

    只有刘体仁的战役打的,让崇祯是一阵无语。

    尽管已经看过了不止一次,然而每一次崇祯都是拿来当做来读的,其中的主角,就是刘体仁本人。

    “原来报纸上说的都是真的?”

    已经洗漱完毕的张嫣,凑了上来,看着崇祯手中的奏章,上面只是寥寥几字,可后面还有军法官洋洋洒洒的几万字。

    末了还配上了图画。

    很是形象的说明的当时的情况,都是真的。

    不是他们在骗人,而是那些建奴们真的会玩。

    “自然是真的,不过,正因为是真的,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赏赐他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