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翻页)

    笔,我们两个大老粗就在上面签字,盖章便可。”

    张春和郑芝虎两人都是这个意思。

    **

    南越来往一次大明的京师,需要的时间真的很久。

    哪怕是走海路,速度更快速一点,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于此同时。

    建州将军李过关于沙俄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师的朝廷之上。

    崇祯十六年,十月,秋。

    寒风未至。

    京师依旧炎热。

    人行道两旁的树上,知了嘶声力竭的,使用者最后的力气,叫着最凄惨的声音。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注意到它的人,看明白它们一生短暂的命运,是多么的艰难。

    崇祯和袁可立走在林荫小道上。

    踩着地上斑驳的阳光,感受着树底下微凉的风。

    袁可立已经很老了,就是跟在他身后的黄龙,头上也沾满了白发,早年受过的创伤对黄龙的影响很大。

    如今看起来,也比同龄人,更加的老上了几岁。

    “短短几年时间,大明日新月异,若是有人在几十年前,给老夫说,大明是可以做到眼前这种让百姓们富足安乐的话,老夫是肯定不会相信的。”

    袁可立尽管年岁已高,可也不至于老眼昏花。

    只是在之前生了一场大病之后,身体到底虚弱了许多,走上一段路,就跌停下来歇息一下。

    而像他这个年纪的老人,身后跟着一个轮椅,也已经算是标配。

    此时已经走了很远的一段路了。

    只能再次坐在轮椅上,被一名护卫推着前行。

    “文明只有向前,才会不断的发展,以前的几千年,几乎都是原地踏步,没有谁舍得改变自己的既得利益,尽管变法之后,他们也应该能够看到更加广阔的前景。”

    崇祯走在前面,四下看了看。

    行人悠闲。

    之前都是老人带着小孩,现在也渐渐的看到了年轻人拉着小孩子在疯跑。

    欢笑声远远地传来,仿佛让秋风都有了喜悦的心情。

    寒蝉凄切,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以前的大臣们和商人,士绅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赚钱机会,而是在当地水一不二的权利,还有万一可能出现的风险。”

    袁可立知道崇祯说的没有错。

    可只要一想到这些,心中就是一痛,道院的存在,让他意识到,一些他们看不上的奇技淫巧和手艺人,到底有多么的难得。

    其中的数算,更是让他这么大年纪的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翻看历史上的一些文献,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在皇上没有开始变法,清理朝廷和大明所有蛀虫的时候。

    大明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和大明开国之初差不多的。

    若是认真一点对比的话,或许还会有所不如。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

    生存的技术,在一步步的倒退,尽管有不少有识之士,在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形成书籍,延续下去。

    可一旦遗失。

    某一门手艺,就会出现断层。

    更重要的是数算,在见识过道院的人是如何运用数算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皇上说的一句话是对的:数算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可就是这样的一门学科,从唐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发展过的迹象。

    仿佛数算已经走到了最顶端,前面再也没有路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