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跟着越发的壮大。

    已经有许多人建议他拆分一下这个衙门的权利,可目前为止,崇祯还没有找到何时的人手。

    有的官职很简单,只要按照一些规章制度走,都能够胜任。

    可现在大明,许多专业的官职。

    没有学过相关的学识,还真就是两眼抓瞎,玩不转。

    袁可立也在思考着,大明该如和着手把扶桑拿到手中,在历史上,这个小国家,可没少对中原造成创伤。

    期间若不是不断的更换朝代,其中积累起来的仇恨,怕是倾尽四海之水都无法洗刷掉多少。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

    每一次改朝换代,中原大乱的时候,也会有不少人受不了战乱之苦,从而跑到扶桑定居。

    时间久了,虽然还是汉人的血脉,可早就融入了扶桑的习俗,成了真正的扶桑国人。

    认真说来,大明是有统治扶桑国基础的,从文化,乃至于人的方面,也都差不多,比之建奴,蒙古人都要容易一些。

    虽然郑芝龙传回来的消息,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关于经济和军队的。

    可也有一些关于文化的。

    对于中原文化的向往,这个国家可是垂涎三尺。

    只要有机会来到中原,总会带回去一些,在中原遍地都是,却被他们当成宝贝的东西。

    让人有点头痛的就是,中原的文明,传到了扶桑之后,总会给变一个花样,倒不是人家不承认这些都是中原的东西。

    而是被改的面目全非,许多意思都和原来的大相径庭。

    袁可立回忆不断的思索着,年纪大是大了点,可学识很是丰富。

    他不同于现在在议事厅坐着的这些人,进士出身,还是三朝元老的他,无论是见识,还是知识储备,都不是旁人能够比的上的。

    在他的在记忆中。

    历史上有两次次击败扶桑的前例。

    唐朝时的白江口之战、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其中万历朝的事情,他还是亲身经历,虽然没有参与其中,可整个过程,还是清楚的。

    白江口之战发生在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地点是今天的朱慈烜的封地(高句丽)锦江入海口。

    当时,唐军正在攻打高句丽半岛上的百济国,扶桑前来救援。结果,扶桑的军队在白江口被唐军全歼,百济因此投降。战败后的扶桑,惶惶不安,生怕唐朝进犯,在沿海加强了防御。其实,唐朝根本不把扶桑这个偏远岛国放在眼里,压根就没想过去攻打扶桑本土。而此役也让扶桑真正认清了差距,掀起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潮。

    到了大明朝建立时,扶桑就表现出了对中原的不臣之心。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派人诏谕扶桑朝贡后,袁可立还记得一些卷宗上是这么记载的。

    “扶桑九州岛的怀良亲王是这样回复的:‘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面对扶桑的不臣之心,朱元璋虽然生气,但还是把扶桑列入不征之国的行列,当时的具体原因,已经无法考究。

    可事实就是如此。

    明成祖朱棣时,扶桑为了在朝贡贸易中挣钱,表面上对明朝恭敬臣服,开始遣使朝贡。但随着扶桑的野心膨胀,扶桑逐渐从不臣之心,发展成“征韩亡华”的想法。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扶桑最后一次向大明纳贡。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按照扶桑的纪年就是天正十二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加紧实施“征韩亡华”

    (本章未完,请翻页)

    策略。

    并于明万历二十年(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