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许多话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

    “皇上会不会和熹宗一样,沉迷于做饭,而忘了朝政?”

    周皇后摸了摸日渐高起的肚子,大着胆子试探着问道。

    “沉迷于做饭?你们都一个个的想什么呢?我只是让你们尝尝新收上来的土豆而已,做饭可是个辛苦活,有御厨就行,赶快吃饭。”

    好好的心情,被瞬间破坏掉了。

    看来以后还真的不能随意的说话,随意的做别的事情。

    现在还只控制了两个州在手中,其他得方也是听调不听宣,总想着让他恢复大明原来的朝政体系。

    就像当年方孝孺一直要求着恢复到井田制一样。

    真要这么做,怕是大明立刻就要散架了。

    “吃完饭,咱们出门逛逛,我记得城外又开了一间服装厂,不知道开工了没有。”

    服装厂的开设,暂时只是为了他的军队服务,生产的都是军服。

    “昨天才招人,要开业最少需要三天时间。”

    这间厂子张嫣早就看过了,其中的厂长还是她手下的一个办事精明的小太监。

    “哦,那就算了。”

    崇祯最近大小事情都下发了下去,他只做宏观的框架,填补细节上的东西,就全靠李长庚和李定国两人了。

    现在大明最缺就是人,各种各样的人。

    连续办了不少的厂子,把在家务农看孩子的女人,都吸引到了工厂里挣钱,男人则是出门修路。

    就这工程量太大,还是不够用。

    而且崇祯还规定了上下班的时间,对劳累的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在地上捡银子。

    可就这,依然是没有解决人员的缺少问题。

    不过好的一点就是,宝行开办的很顺利,那些精致的钱币通行起来,也很顺畅。

    不是没人想过仿制,可对于金属之间的比例问题,现在可是道院的核心技术,不是一般人能够玩的转的。

    更何况上面的花纹,全部都是水利锻压出来的。

    若是一位手艺人雕刻,成本都不够。

    当然要是融了换金子,银子,纯度又不够,不管怎么弄反正就是在亏损。

    也因此用铸币的技术,就为朝廷换回了大量的金银和铜。

    “要不咱们去天津?那条路应该快要修通了,来回应该很快。”

    崇祯又想吃海鲜了。

    “太医说我需要保胎,那也不能去。”

    周皇后用筷子戳着碗里的排骨,她也发现,怀孕真的是件麻烦事。

    首先一点就是那也去不了,而作为她丈夫的崇祯,也是最近憋坏了,要不然绝对想不出来一会这里闲逛,一会那里下厨。

    想着大明那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好,让皇上纳上一个妃子。

    三宫六院可还有不少地方空着呢。

    “哦!那我就去看看洪承畴在冀州练兵练得怎么样了。”

    崇祯很快就吃饱了饭,想着在那个地方去视察一番。

    一直坐在紫禁城,不了解民间疾苦,哪怕是再好的制度,也没办法解决人的贪欲问题。

    这一年是崇祯三年。

    本来在历史上绝对是大明最暗淡的开始。

    建奴入关,四处起义烽烟四起。

    可一切都被崇祯按死在了萌芽状态。

    本来烽火燃遍山西和陕西地界的起义队伍,也早就没了影踪,需要加税的地方,却神奇的实现了免赋。

    而开支最大的辽东,从崇祯接手普查人口,按照分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