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徐金胜四十二岁,正三品昭勇将军衔,原本在北边边军之中,很有一些威名,本身的武力值也是比较高的。但三年前,得罪了人,闲置在家。

    这次被朝堂相召,限期到京都报道。在兵部,接到前往苏杭领军五万,平定倭寇之乱的旨意,徐金胜也是心里有苦,却又不能说出口。

    三年前,也是因为对边军战力孱弱、训练不足,朝堂对军方的补给太少,还层层盘剥,而军械制造局贪墨,所用军械完全是次品。连最为普通的刀和长枪等,都是次品,真正上战场的,完全要军兵们自家买砍刀。

    对于火器营方面的贪墨,就更为突出,竹筒枪的制造与配设,是新军营的必备武器。可十把竹筒枪都没有一把可用,不是锈迹斑斑,就是一点火便炸膛。可朝堂拨付的银钱却都耗费一空。

    因为对这种种不满,上书朝堂,才引发了被贬回家的结果。如今,朝堂要自己带五万内地之军,与苏杭一带几万倭寇作战,又如何能够与之拼杀?

    可作为正三品的昭勇将军,在敌人侵扰面前,他唯有赴任,以死相拼。将军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

    军兵孱弱,五万之众,真到战场上,面对敌寇,敢扬刀砍杀的人,到底有多少?徐金胜在心下琢磨,到了苏杭,见到军兵之后,若能选出五千兵,便是万幸。有这五千之众,或许可与倭寇一搏。反正都是死于沙场,能够斩杀多少倭寇,那便听天由命吧。

    另一桩闹心的事,这次出征,真正掌军者是正五品按察司佥事张涛。张涛其人,进士出身,三年前徐金胜被贬之前,张涛在朝堂中,司直郎,在朝堂议事上猛烈批驳徐金胜,得到大佬们赏识,之后出京升至目前正五品的按察司佥事,可谓大步流星地升职了。

    不知朝堂这次平定倭寇之策是如何定策的,居然将张涛派来监军,掌印。如此一来,到苏杭那边,必然有强力的掣肘,对于这一战,徐金胜便更为忧心。

    朝堂之上,赞歌一片,歌舞升平,兴旺盛世。可藏在这盛世之下的种种,作为之前在边军执掌一军的将军,徐金胜是感触最深的。这一次,虽说是他领军但有张涛这样的人在身边,又如何能够让军兵奋战?

    离开京都,带着几个人往苏杭进发。徐金胜作为一军之总将,得先到苏杭那边设立好将军衙门,至少要将军帐升起来,过来汇聚的军马才有地方走。

    但在离开京都之前,徐金胜按压情绪和脾气,准备与张涛见一面,但张涛回到京都,每天都在与旧友会面,吃酒、聚会,联络感情。

    张涛两年前从京都到地方,到山东任职,在山东按察司担任佥事,正五品。这一次从山东被召到京城,是因为有人举荐说张涛虽是文士,却知兵。

    苏杭平定倭寇之战,事关重大,最需要这种知兵之士坐镇军中,才能够做到一举而定局。

    徐金胜在朝堂上听着他一通宏论,不想对他做任何评论。但想着出发之前,两人商讨、沟通一番,对苏杭用兵之事稍作规划,总是必须的。但求见三五次,没得到张涛回应,算算时间,徐金胜便急急往苏杭赶路。

    至于张涛什么时候到苏杭,徐金胜也没法得知,反正朝堂有令。他不来,那就各司其职。虽如此,也明白到苏杭用兵,会是步步艰辛。

    一路急赶,也派快马出去,想知道各路军马的行军速度。其他几路军马,在徐金胜还没到苏杭,便得知军马的行军路线和速度。对这些军马的行速,无法与边军相较,徐金胜也知道各省驻军的实力和现状,倒是不多求。

    问题是,荆蛮楚地那边的镇边王府一万军,派出三路快马,一直都找不到对方在什么位置。沿途问府县,同样没得到任何行军消息。

    这让徐金胜恼火不已,而另一路军马也是一万人,确实福建那边武夷族的土人。这一路军马的路线,比较远,暂时也不知这一支军马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