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年后的杨继业依旧是忙碌,活动呈多点,主要在杭城内外。

    粥场、刘裕老先生庄子、知府、平倭军中军大帐,偶尔会走一趟见湖镇,使得他的时间排得紧紧的。

    蛮族军和辅兵的训练、派遣人员潜入倭寇实控区域、搜集情报,继续扩收辅兵等军务上的事情,杨继业不过是确定一个大体目标,剩下的都丢给巫虎去落实。

    巫虎早些年在巫家寨就开始领军,然后处理鹰巢山匪的甄别与训练,再后来手下人员过万,到带军出荆蛮楚地到苏杭,与倭寇两战皆全胜,使得他在领军能力上,有极大提升。

    加之杨继业提出的要求,巫虎在实践中也证实了优胜性,如今杨继业所说,他都会落实并思考这样做的益处在哪里。

    苏杭城外,巫龙没过来,这边暂时还找不到一个全面负责工作的人手。特别是粥场扩展,年后这边的人员发展也接近万人这个大坎。虽说体系是杨继业之前就确定下来了,但每一环节的体现,都因为人数的骤然增加,变得臃肿。

    最初的负责人郑明亮、赵佩龙、王敬宝,倒是中心耿耿,但毕竟见识有限,着眼点和执行力,调控能力都显得不够。

    好在时间还短,很多弊端没有爆出来。杨继业居中处理事务,有时候也感觉到自己分身乏术,或自身的能力也到天花板了。

    从后世到文朝,可借鉴的经验确实够用,但在处理具体事务、处置一些人力安排上,还是有所不足。

    这时候,就需要有大掌柜工作经历的人,来作为帮手。只是一时间也难找到这样的人,还是可信赖的人。

    要从上万人中选取有组织才干的,可不容易。好在粥场的整个体系,都是以小组小队伍的形态,散布出去,成为一个走脚货郎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只要有足够的货源,收支之间的核算,一级级地综合起来,也不会出大错。

    最主要的是,目前吸纳的都是流民,这些人对粥场的感恩很深,有这样可依靠的寄居之所,会很珍惜这份安宁。

    每一个人的能力或许不同,但小组之中的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将后世的洗脑涌过来,对于文朝的人,其改变力确实很强。

    杨继业意识到这一点的可怕,但也是自找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只要自己不为私利而亏待他们,苛刻他们,以后的发展,不管到哪一种程度,得到的收益都会按照比例分配下去。

    年后的一个多月,杨继业就在这样的杂乱无章中度过。这一天,杨继业被知府唐俊词派人找去府衙,见到唐俊词。杨继业说,“知府大人,学生有礼了。”

    “杨咏石,到我这里无需多礼。今日请你到府衙,是想聊聊苏杭春耕的事情。”这件事,之前谈过。

    “大人,春耕的法子已经对外传扬。只要平倭军那边配合,流民和平倭军军兵一同,白天耕种,晚上返回县城或就近村寨。即使有倭寇来袭,也能够抵挡吧。”杨继业对这一事情的思考,也是琢磨过,至少目前杭城周边和绍府两地,完全可以推行。

    “日前春耕还早,但这一事务却必须早定下来。平倭军那边,大将军也是顾虑重重,担心这样推动春耕,倭寇会各个击破,让平倭军损伤太大。”听唐俊词所言,看来还真与徐金胜讨论过这件事。

    平倭军确实没有协助地方事务的责任,一旦这样做,倭寇当真来袭扰,平倭军的损失肯定不小,这都是大将军之责。这个责权,徐金胜和唐俊词都是明知的。

    “唐大人,台府、宁府两地,目前确实难以涵盖,但杭城这边、绍府一地,以及靠近绍府周边的农耕,是完全可以推动起来的。最为关键的,还是地方官衙有没有作为,地方上的大户,难不成他们的耕地也肯荒而不耕作?”杨继业说,“大将军有顾虑,那让王府军都去绍府一线驻扎。这一点,大将军不会反对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