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张兄,”杨继业听了张靖海所说,也明白文人的弱点,纵然有人知兵,但文人勇武之气少,宋朝也就辛弃疾文武全才,勇力过人,“文人制军的起因,不外乎唐一朝到后期,地方番镇佣兵自重,使得朝堂无可辖制。宋以来到本朝,才有文人制军之举。

    不过,征战是勇武之事,拼杀斗狠,在刀光剑影之中挣命。而文人即便心存大义之辈,自身仁德无失,可勇力不足,也难以带出虎狼之师。在两军争锋时,又如何敢舍命一搏?”

    “杨兄见地更深远,佩服佩服。”张靖海眼神精光绽放,突然间被杨继业说破多年来一直思索而不得的答案,顿时觉得走进新的天地。

    “余多年来在思索,我朝武力疲弱之根由而未得,听杨兄几句话,点破迷障。多谢了。”张靖海说着对杨继业施一礼,态度诚恳。

    自古以来,没有将弱而兵强的情况,只有强将手下无弱兵。

    “张兄客气,俗话说得好,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军之首,领军之将,那是整支军兵之灵魂,能不能让军兵诚服,能不能让军兵如臂使指等,都是制胜之关键。不知张兄以为如何?”杨继业说,“古人云: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这个道理。”

    张靖海静听杨继业所说,到此时,深深明白了之前那人所说,杨咏石不仅仅是诗才高妙,更是深知军将之道。这样的人才,在文朝确实万中无一。

    再次拜礼,深深一揖。张靖海到这时候,心中已经被杨继业所折服,不觉间走到杨继业身边,大有知己之意。

    两人在年龄上相差十岁,形貌上很明显看出这样的差别。

    “杨兄,何为强兵?”张靖海说。

    “令行禁止,战无不胜是强兵;狭路相逢,拼死杀敌是强兵;身处绝地,奋勇赴死是强兵;为国为民,舍身忘死是强兵……”杨继业说,“张兄以为如何?”

    “杨兄心怀天下,靖海拜服。”张靖海说。

    “张兄,你我不过是在纸上谈兵,当不得真。”杨继业笑了笑,“我想听张兄聊聊苏杭倭寇,不知张兄可有教我?”

    “不敢。”张靖海说,“杨兄,倭寇祸乱苏杭,其实自四五年前就有了得,不过,当初倭寇人少,虽有抢掠,地方官府、民壮都能够与倭寇一争。虽说不时有血案发生,但都没有向外传扬。

    两三年前,地方上一些怀祸心之辈,与倭寇联络,他们也是养着人手,借倭寇之名祸乱地方。地方民壮可抗击小股倭寇,倭寇一旦聚集三五拜人,就不是民壮能够抵御。

    官衙、巡兵人手不多,战力也弱,没有拼死向前之心。遇上倭寇来袭,各自逃散,侥幸保住一命。如此,苏杭与倭寇相争者寡,对抗倭寇几乎没有活命之机,至后来闻倭寇而逃,便是众人首选。可叹苏杭几十万众,竟任由倭寇抢掠烧杀……”

    面对生死时代抉择,选择逃跑并不难理解。谁都不想成为第一个被斩杀的人,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被杀。这个道理,懂得的人肯定不少,但要做到却难。

    唯有在万众一心的前提下,众志成城,才可能对抗强大而凶残的敌人。苏杭这边,不少村寨能够坚守,抗拒倭寇没被攻破,最主要还是有险可守,也是因为这些民壮没有退路,才有拼死之心。

    杨继业点头,神态黯然,苏杭在倭寇之祸下,伤亡可不少。至少有六七成的人无家可归,而这一年多,直接或间接死于倭寇匪祸得,估计是三四成了。苏杭的根基已经收到动摇,剿灭倭寇之后,估计要从外引进人口,才可能在短时间恢复苏杭的经济活力。

    “苏杭之乱演变到如今,究其根由,还是在利益。海贸就是最大的利益所在,这次倭寇乱苏杭,朝堂估计会封禁海贸,以绝倭寇之患。”张靖海说,“海贸风险巨大,获利丰厚。出海前往倭国,是最为往返频繁的航线。这条海路,得早老航海人引导而行,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