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文朝目前的状况,让这位七十五岁的老人,不由地想到长子那样子。但他也不甘心,文昭帝想到长子那令人作呕的身子,黯然叹气。

    长子这个样子,不是他的错,只是,心性忠厚之人,生在皇家,又如何得以善终?他在皇位上差不多五十三年了,文昭帝确实减少过太多的风雨、纷争、谋算和生死。

    到如今,哪怕对自家血脉的生死,也不会动意。文朝大统要交给谁,至今在文昭帝心中都如风吹过,不留丝毫痕迹。

    文朝面对的困境,十几年前,文昭帝就意识到了。启用杨盛文这个右丞相,结果如何?虽说国力提升,但只要的提升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换一身新装,看起来强大一些,但实际上还是没有改变。

    这样的文朝,依然不能抵御外来的侵袭和掠杀。

    这不是文昭帝想要的,也因此,五年前,将杨盛文贬斥荆蛮楚地去戍边,留在那里,也能够过好余生。

    朱子善为左相,这是文昭帝想找另一条路,可在三年前就明白了。朱子善所作所为,也是改变不了文朝国祚延绵不绝。

    朱子善曲意奉承,做事滴水不漏,看似孤臣,但那不过是做给自己看的。真正的朱子善,不过在为朱家谋求千万年的富贵。有没有不臣之心,文昭帝也不在意,只要他有任何这方面的苗头,那就是取死之道。

    杨盛文不能改变文朝危机,朱子善更做不到,近几年,文昭帝一直在找文朝的出路而不得。到如今,也有些心灰意冷,意识到朝堂那些高官、大儒们,手掌兵权者,又有谁在真正为文朝兴盛而努力?

    不过是为了自家的富贵、安逸,说一套堂堂煌煌之言,要做直臣、做孤臣、做忠臣,不过都是在演戏而已。

    这些人演戏,文昭帝也不戳破,懒得看了,便不上朝。将朝堂的事情,放手丢给左丞相府去办。这样一来,朱子善反而更加不敢有疏忽,也不敢有异心。

    发生在苏杭的事情,文昭帝虽说不至于完全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手边也有秘密人员。不过,他没将这些人头发在苏杭而已。

    倭寇乱境,不过三五万人在作祟,不至于影响到文朝的大局。西北、东北两面的压力,那时随时可能扑灭文朝的存在。所有的人员,基本调往这两方面,时刻掌握边军的情况和蒙匈族、后金的动静。

    不过,苏杭那边再次传来全歼倭寇的战报,文昭帝自然是不信,但也在想,该不该让人到苏杭走一趟,细查一番苏杭发生的事情?

    有些人如果真不能用,那就及早清除,免得在危急之际坏了大事。苏杭战事,用徐金胜这个人,也是文昭帝想试一试这个大将军的成色。

    平倭军确实不堪大用,军士来源就乱,荆蛮楚地的王府军、武夷土兵,即便不是强军,但战力应该强差人意。如何用好这两万人,当然要看徐金胜这个大将军的手段。

    如果直接给徐金胜一支威武强军,哪怕战胜了倭寇,也不能显示出徐金胜的能力强弱。唯有将这样的乱军整治成军,能够战胜倭寇,才有可能领军抗击蒙匈族和后金的侵袭。

    平倭军第一次捷报是监军张涛的手笔,当时就报了歼灭倭寇五千余。随后,平倭军前军战败的报信,则是由苏杭知府的上书,同时,揭发了监军张涛在苏杭肆意而为,滥用职权等罪状,要求严惩张涛。

    这份奏折被左丞相府压下,没做任何处理。苏杭那边,自然不会再做纠缠。至于平倭军监军张涛,不过是一只小蚂蚁,这样的存在文昭帝不会在意他的死活。不过,留着这种人,有时候还真有大用。

    对于徐金胜的考察,文昭帝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动意了,也因此,才放任张涛在朝堂上对徐金胜进行攻击,然后将徐金胜罚回家里几年,这样说要练一练徐金胜的心。

    这次苏杭用兵,同样是在检验徐金胜的成色,将张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