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逃散的蒙古奴隶之流,至今不服从大周的管理。

    对付这些山匪,大周很有心得。大周军队里地位极高的靖安民、苗道润、张柔等人原本就是介于民、匪之间的强豪,是各地山贼的祖宗。匪徒闹腾得再厉害,也影响不到周军在边境的布置。

    靖安民等人手底下,有得是熟悉地理的老手。他们把轮到后方休假的屯兵集结起来,组成几个小规模的临时队伍,然后在山区分块划片,各自剿匪。

    山匪们只有特别凶悍的几部,才敢与周军稍稍抗衡。但周军小部队对自家所属片区的掌控不断深入,对山匪的惩治越来越严苛,好几个负隅顽抗的匪首被绑着绳子,用战马拖曳着绕行山下,活活拖死。

    这些人不敢再抵敌,也没法立足,就不断退向北方的山区,一方面以缘边抢掠,为自家的生存之道;一方面依违于南北两方,试图成为强大势力之间的缓冲。

    可当蒙古人发起攻势的时候,所谓的缓冲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郭宁看来,这些山匪自然没什么份量,也就是大周的武人们出身与之仿佛,所以才会额外关注一点。换了女真人当政的时候,这些人便是鞍前马后的汉女干,垫刀头的肉盾,全没谁会在乎。

    不过,趁着蒙古人入侵的机会,挤一挤大周疆域边缘地带的脓包也是好的。这过程必然残酷,结果更加无情。想替蒙古人效劳的,自然有斧钺相待,其余之人但凡还有一颗人心,就该做出正确的选择了。

    在大周的君臣将帅谈到这些山匪的时候,位于大周西北和西南两个招讨司控制区的夹缝间,深山里的一处废弃古堡内,数十名孩童和妇人正在一处地窖里瑟瑟发抖。

    这座古堡是唐时留下的九子戍城之一,后来几经兴衰,在后唐时入辽人控制,遂遭彻底废弃,如今只剩下一座扼守险要的望楼勉强维持着砖石结构,不曾坍塌。望楼以后,遍地都是废墟。

    山贼们在数年前蒙古入寇时,发现了这座位于群山遮蔽下的堡垒,将之视为乱世中的退路稍稍修葺。但过去两年里中原和蒙古的贸易并不因为军事敌对而停止,贼寇们好几次下山劫掠商旅,因此露了行迹。

    前日里,便有大股军马追踪而来,开始攻打堡垒。山贼们的家眷们则被藏在堡垒后方一处隐蔽的山洞里,整整十个时辰不敢稍动,唯恐被外界发现端倪。

    虽然不敢动,也不敢说话,却不妨碍在场的许多人藉着岩缝透下的微光,用鄙视的眼神瞪着一人。

    身披破烂袍服,做道士打扮的武仙恶狠狠地反瞪回去,低声骂道:「看什么看!外面厮杀得惨烈,傻子才去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