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基本上都没有现成的,就得他自己去研究,所以他就需要一些相关的资料去推导,这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

    幸亏有介绍信,虽然级别低了一点,但至少还能在米油的招待所住下,要不然江华就得当盲流了,随便找个犄角旮旯的猫着。

    米油的特色小吃也不错,在向阳红饭店里,江华品尝了米油的羊肉面还有拼三鲜。

    就是结账有点不大方便,江华没有当地的肉票,这可难坏了他了,不贵当他掏出全国粮票的时候,那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了,这简直是比钱还要硬的硬通货。

    江华每天来的比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早,也是工作人员催促这才离开,所以没两天功夫,整个不大的米油县城都知道有这么一个知识青年拿着村里的介绍信来看书,而且特别认真。

    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心想当初上学的时候不认真,现在下乡了,这才想起来看书,这不是悔之晚矣吗!

    也有人认为知识青年利用农闲时间学习,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宜提倡,因为他们主要任务是接收再教育,所以不要过多的关注。

    江华摘抄了半本笔记,都是他觉得用得到的知识点,毕竟目前为止这些东西还没有人专门研究并且形成著作。

    在米油县城待了十来天,也是时候该回去了,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步步做,先把沤肥这事搞好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离开米油县城的时候,公交车的情况好了不少,至少混着座了,就是有个老乡带着鸡雏上了车,一路上叽叽喳喳挺悦耳的,可是味道也比较上头。

    回到镇上,吃了一顿油泼面,又买了两斤肉还有一些糖果以及生活必需品,平时可没有地方补充,只要有人来镇上,都会自觉的买一点,虽然江华没有票,但是有的是人愿意用自己的票跟他换全国粮票。

    从镇上到石川村十几里路,江华把行李什么的都扔到空间里,舒舒服服、溜溜达达的就走下来了。

    等到离着石川村还有里许的路程,江华从空间中取出一个担子,两头捆着三百斤的粮食,颤颤巍巍的担在肩上。

    幸好一个月的劳作,他学会了如何挑担子,等他担着担子回到窑洞。

    “哥,你回来了,带啥好吃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