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看不上去给贝勒们做福晋呐。现在这样多自在,房里房外,都只有男人听我的,没有我听男人的。”

    韩希盈这曾经的松江世家千金,如今已习惯了佟喜玉的口无遮拦、出语不忌。佟喜玉所说的房里房外的男人,是她的山东籍家丁头目李得胜,只怕她男人还没病死前,就成了她的姘夫,此番一道南来,扮作行商的给引状上,就是李得胜出面留名。

    韩希盈附身献媚:“主子自然比姓郑的高明许多。”

    佟喜玉阴恻恻道:“她那么爱出风头,回头咱们把事办成了,就把她拖去赫图阿拉,好好尝尝辽东的西北风。”

    “主子说的是,凭主子的能耐,在松江一刀结果了她,又是什么难事?但太便宜她了。”

    佟喜玉扶着韩希盈的手,上了牛车,一面对低头给自己整理裙摆的韩希盈,柔声道:“可要去瞧瞧你额娘的坟?眼看就清明了。”

    “多谢主子,奴才不去了,怕生枝节,更不愿分心。”

    “好,我早就看出来,你是个懂恩情的姑娘。你尽快想想法子,怎生让李得胜几个手下,进到火炮厂去。”

    ……

    沙船在烟水浩渺的长江上行了两个时辰,停泊在崇明县衙所在地的东沙岛南端。

    郑海珠的名字,近年已为浙直官员所知,她如今又身披“安远夫人”的敕命,崇明县令自不会怠慢,命县丞在东沙码头迎接。

    “郑夫人,”县丞满脸客气地拱拱手,“先前令侄来察勘试炮厂时已说过,夫人带来的囤户在一百五十上下。国朝先例是每户五十亩,但我们崇明和太仓松江不好比,不少是沙洲和盐田,沙田匀不出太多,夫人看看,每户先给三十亩熟田,如何?”

    郑海珠忙连声致谢。自己是敕命夫人,庄子里的佃户不用交税,每户三十亩熟田,初步养活这些丁口,问题不大。

    又朝吴邦德使个眼色。

    吴邦德了然,上前对县丞恭敬道:“二老爷,我们从北边带了些土仪,劳烦二老爷派个属下,给草民引个路。”

    县丞瞥一眼随船过来的几头大骡子,佯作嗔意道:“郑夫人礼数太重了。”

    遂点了两个差役过来,叮咛道:“先去大老爷府上。”

    吴邦德赶着骡子,随他们走后,县丞亲自引路,带着郑海珠和辽民们,行了二里路,来到一片茅草屋前。

    “郑夫人请看,此处是近年刚从沙洲涨成沙田的所在,田亩间有水塘,但已不是咸水,可养鹅鸭。往东行半里路,嘉靖爷时筑成的小码头,还能用。回头我派几个渔民过来,教囤户们出海打渔。”

    郑海珠知礼地指指西边,欢悦道:“那处小坡,放羊也极好。真是有劳大老爷和二老爷照拂了!”

    她身后,辽民们舟船劳顿、疲惫不堪的面上,也纷纷浮现惊讶。

    他们原以为,到了崇明岛,要自己来砍树打窝棚,没想到已经有了屋子,门前还摆好了农具。

    却听人群中,忽然传来了一个汉子的哭声。

    “这位兄弟怎么了?”郑海珠问站在前排的几个领头的。

    那年轻汉子已边哭边走上来:“俺,俺看到这么好的田,看到这里的水那么足,就想着,要是老家的地也有这个情形,爹娘媳妇和娃儿,就不会死。”

    “唷,啧啧,”崇明县丞露出不忍之色,轻声对郑海珠嘀咕道,“他们的家眷,都是饿死的?”

    郑海珠摇头:“不是饿死的,是被鞑子害死的。当年辽东总兵李成梁放弃关外六堡后,努尔哈赤把那里占了。我们大明不少百姓,祖辈起就在彼处种田,没有逃回来。鞑子为了养兵,催逼的粮食越来越多,关外六堡又常闹旱灾,粮食歉收,鞑子就以为是汉民故意藏粮不交。鞑子就定了规矩,汉民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