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北府有三千人,但这远远不够,李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班底。

    当初蜀王府的人,大部分都不适用于草原的环境,所以至少有一半都要重新换。

    而且。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从李世民下旨让李恪前往哈拉和林就藩,而且看态度,基本上此生基本上返回中原没戏后,原蜀王府的许多人就开始找关系,想要调出蜀王府。

    实际上就是不愿意跟着去哈拉和林受苦。

    去那里打个仗没问题,但一辈子乃至于以后的子孙都待在那里,就一个字,免谈。

    人家蛮夷还知道南国的花花世界好,矢志不移的南下,我堂堂诸夏贵胄,去放羊养牛,像话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邦周的那群初代贵族,真是伟大到无以复加,放着王畿的好日子不过,前往那些蛮荒之地去开拓,而且那个时候的开拓可比现在危险多了。

    针对这种情况,洛氏自然祭出传统大法,那就是以流代迁!

    岭南、辽东、西域都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不就是流放了一大堆人到那里,汉朝从刘邦清理造反的诸侯王开始,一直到先汉末期,都一直在流放,前前后后至少流放了超过五十万户到边疆。

    至于荆州、江东之类更是流放迁徙了超过一百万户,极大的压迫了那些山中百姓的生存空间,所以汉朝对诸夏开拓的功绩,是仅次于邦周诸国的。

    而大唐呢?

    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这十八年的时间,有多少人家获罪?

    有多少人家被举家抄没?

    洛苏建议李世民从里面精挑细选一些有能力的人,让他们戴罪前往哈拉和林,如果能立下功劳,就恢复爵位、勋位,以及为父祖辈平反。

    这比当初汉朝的条件可好多了,汉朝想要返回长安,真的是看运气,而大唐可是有一个宗王在那里,能更快的出功劳成绩。

    而且李恪回不来,不代表他们这些人回不来啊。

    安西大都护府,理藩院以及枢密院,这不都是上升渠道?

    李世民的政策一出,不知道有多少人,找到曾经的亲朋故旧,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前往哈拉和林的名额。

    最终被确定下来的有十家。

    李世民又为李恪招募数千渴望建功立业的勇士,再加上释放赎罪的犯人以及犯人家庭,一共有一万户汉人跟着李恪往哈拉和林而去,李恪是亲王,本就有一万户食邑,他一下子成为了大唐唯一一个实封一万户的亲王。

    不仅仅是一万户汉人,李世民又封给他两千户被安置在河套的突厥人以及各部部众,这是因为在草原上,没有骑兵,就只能被动挨打,汉人中会骑马的不算多,李世民自然不能都给李恪。

    而且这些突厥人,可以教会随着李恪北迁的汉人,关于游牧的知识,到了漠北,那地方不能种地,天王老子去了,也只能放牧,也只能逐水草而居。

    这些随着李恪北迁的人,每千户分成一个单位,被称作“燕王十二部”。

    让所有人都有些没想到的是,在这其中,有一个人非常出乎人意料,竟然主动要跟着李恪去哈拉和林,那就是大儒孔颖达。

    孔颖达说,“自古以来,逃亡草原的汉人不可胜数,但最后都泯然于诸胡之间,虽然到了草原上,只能放牧,但圣人之言,也不能被放弃,如果草原上的汉人依旧能记得雅语,能记得之乎者也,纵然千百年后,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出身了。”

    人性之复杂,从他就可见一斑,李世民很是复杂的望着自己秦王府中的这个老人,最后没有劝说,让他随着李恪前往哈拉和林。

    朝廷对李恪出镇之事的重视程度,让无论是朝廷官吏,还是北方草原诸部,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