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标的玄阶道具,但又到不了地阶道具的层次。

    诸侯们簇拥着新王前往议政殿中。

    新王登基最重要的两件事,对往事盖棺论定,对臣子论功行赏。

    对申国叛乱、诸侯勤王这件事定性,尤其是在这一次的兵戈之下,死去的那些大人物。

    首要的就是罪魁祸首姬涅与犯下弑君之罪的申侯、太子宜。

    即便姬服对姬涅的感情很是深厚,毕竟姬涅爱屋及乌,对他是真的好。

    但他知道自己的父王肯定是得不到好的谥号的,最终还是乖乖的接受了诸侯公卿对姬涅“幽”的谥号。

    虽然诸侯公卿话中说以早孤陨位曰幽,但是他心中清楚,违礼乱常曰幽,这才是众臣给幽的原因。

    至于姬宜的谥号很快就出来了,杀戮无辜曰厉,称厉太子。

    申侯谥“干”,犯国之纪曰干,称申干公。

    其余跟随申侯作乱的诸侯公卿,有的诛杀上恶谥,有的夺爵除国,贬为庶人,有的甚至直接贬为奴隶。

    区别对待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条,第一是过错大不大,过错太大的,无论如何都要挨着一刀;第二是关系硬不硬,换句话说就是看姻亲关系,能不能说上话。

    后续整个申国有过错的公室之人都要伏诛,从公室之中重新挑选一人,继任申国国君。

    将申国改迁到梁地西部,这里是更加荒芜的地方,这一次的重新建国比百年前还要难得多。

    申国的爵位也被降到了子爵,基本上从诸夏大国之中除名了。

    战功最大的两人,郑伯被晋升郑侯,从密国、鄢国划分出十座城池给他,新的郑国自此在洛邑东部建立。

    出身嬴姓赵氏的造非,则凭借着格杀戎王的大功,从附庸一步登天成为诸侯,被封为秦伯,整个西申国四分之一的土地都赐予了他。

    其他的诸侯公卿也各自获得了土地、金银珠宝、人口、武器,不一而足。

    这场战后的战利品分配,目前为止还是非常和谐,基本上做到了不偏不倚,各有所获。

    处理完这些法统和蝇头小利的问题,真正的利益就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先前还能齐心一致的诸侯公卿,瞬间就根据利益诉求的不同分裂成了不同的阵营。

    首先是两个最大的阵营,留守派与东迁派。

    留守派以镐京本地的公卿贵族为主,他们把控着王畿的权力,还通过天子掌控着整个邦周。

    东迁派则是以勤王的诸侯为主,晋侯、郑侯等人都非常强硬的要姬服迁徙到洛邑去。

    毕竟这一次他们出了大力,如果不能将天子放到自己的势力范围,那就是给他人做嫁衣。

    “王上,申人和戎人霍乱王畿,不仅仅是镐京称残破不堪,整个王畿都遭到了破坏,加上连年的天灾,这里已经不是能够承受天命的都邑。

    而且整个丰镐旧地上,遍地都是戎人,王上您待在这里,一定会遭到戎人不断的袭扰,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啊。

    如果能够迁徙到洛邑,那里姬姓诸侯的实力更强。

    晋国在您的北方、郑国在您的东方、卫国在您的东北方。

    还有宋国、洛国、齐国这些强大的诸侯能够作为您的屏障,这样您的安全才能够得到保证。

    康王、昭王都曾经将洛邑作为都城,在那里兴盛邦周天命,您迁徙过去,一定能够重新振兴邦周的。”

    这一番话,不是信口胡诌,而是有理有据,现在的镐京王畿问题的确很大。

    诸侯联军虽然诛杀了申人,赶走了戎人,但他们不可能一直待在这里,等到他们一走,单凭王畿的力量根本不足以面对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