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豪强的生活不好,刘彻这样的人怎么会在意豪强呢?

    太子据就应该直接带着刘彻前往真正的民间去看一看,看看经历了战争之后的百姓,这样父子之间也就不会最后搞到那个地步,刘彻是知错就改的性格,他之所以执拗是因为不知道自己错了。

    刘彻喟然叹道:“今日只有丞相和东阿侯您在场,朕可以对您二位说一些心里话,这一场战争朕是做好了失败的准备的。

    大汉从来没有和匈奴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大汉对匈奴一无所知,还是在匈奴的地盘上大战,怎么可能获得大胜呢?

    但是朕还是要打这一场,因为不打就永远不知道大汉缺少什么,永远都不可能摸得清匈奴的实力,谈何彻底击溃匈奴呢?

    朕所希望的就是将士的损失能够少一些,对匈奴人的杀伤能够多一些,仅此而已,等到将士们回来,只要有所斩获,朕都有赏赐。

    战前的那一番鼓舞,不过是为了让将士们奋勇向前而已罢了。

    不过现在昭公大君既然前往草原,那朕可以稍微放下一些心了。

    等到大将军回来,好好盘桓一下匈奴人的战力和特点,为之后的战争积累经验。

    我大汉有最精锐的将士,还有六七十年积累下的底蕴,击败匈奴一定可以,这大概就是朕生来的使命,是素王上皇交予朕的任务。”

    贾谊和洛景对视了一眼,没想到战前慷慨激昂的一定要大胜的皇帝,竟然抱着这样的心思,不过这也让两人心中微微放松。

    好歹皇帝没有好大喜功到一定要大胜的地步,尤其是贾谊生怕到时候皇帝被失败激的连续派大军出塞,把孝文皇帝积累的国力白白损耗。

    “陛下,大军出塞一月有余,粮草的消耗,征召的良家子,以及征发的兵役辅佐,大致如下,目前国库还能承担至少两次出塞大战。”

    贾谊放下心来之后开始和刘彻汇报这些后勤事宜,一谈到钱粮之事,刘彻喜欢撒币的本性就开始暴露,直接大手一挥道:“丞相,朕听闻自古以来没有苛待士卒而取得胜利的,朕的将士们在前线流血,朕不愿意让他们在军需后勤之上再受苦,还请宽裕的供给,务必减少将士们的损失。”

    实际上现在的汉廷,对军功的奖励之丰厚已经是极其少见的。

    在这个世界上,最强横又忠诚的军队就是敢战士,敢战士出现的时间极早,很多国家都试图建立过敢战士这样的军队,魏武卒就是最成功的,战力极高。

    除了素王不能学习之外,对于敢战士的战力,所有优秀的将领都总结过,突出一个就是重赏重恩,尤其是重恩这一点,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一旦受恩再背主,社会的批判甚至比原先的世界还要严重,几乎可以称得上社会性死亡,尤其是洛氏的存在和强势,这一类人洛氏极其的鄙视,被洛氏鄙视的,在社会上真的很难混的下去,甚至会连累子嗣。

    而且大汉以武立国,把持朝廷高位的,和地方实权的都是军功列侯,这种情况之下,就不可能压制军功群体。

    封侯的待遇那就不用说了,数十年的实打实的封国,数遍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封侯都没有这么长久的。

    很多封君甚至自己还没死呢,封地就直接没了。

    还有普通士卒杀敌的奖励和后续的福利,为了拉拢士卒的人心,都远远超过了秦王朝时期,而且汉廷没有那么多用爵抵罪的事情,军功爵的含金量很高。

    刘彻阻止了想要说话的贾谊,他颇为认真的说道:“丞相,这世上难道还有比生命更加宝贵的东西吗?

    这世上辛苦的人有许多,但只有在战场之上拼杀的将士们,随时都会失去生命。

    想要战胜匈奴,难道能仅仅凭借朕的几句言语或者将军们的运筹帷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