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然道:“我董卓屡受皇恩,陛下对我有再生之德,万死不能报答,我董卓自然是要做大汉忠良的。

    但西凉诸将却未曾受过陛下的恩情,使西凉诸将随我赴死,本官于心何忍啊!

    唉。

    只能准备万全,再往洛阳而去了,文优便以此,来制定计划吧。”

    “主公高义,社稷之幸啊!”

    李儒先是抱拳为董卓的一片忠义之心庆贺,然后才缓缓说道:“主公的抉择实际上恰如其分,与其白白送死,不如准备万全之后,再挽救汉家社稷。

    社稷重于宗庙,宗庙重于君,便是如此。

    即便是攻破洛阳,大汉的社稷同样是很难灭亡的。

    这天下之间的人心对汉室依旧是认同,尤其是那些士族,是最不希望汉室易鼎的。”

    谈起士族,李儒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最恨的自然是洛阳豪门,但是对那些士族同样没有好感,但程度上就减轻了许多。

    这还是董卓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在他看来,那些州郡之间的士族,基本上都是无君无父之人,和那些人比起来,他董卓是真正的大汉忠良。

    李儒便为董卓解释道:“主公,士族之所以和皇帝不和,是因为士族认为皇帝不行,宦官不行,外戚不行,他们自己才有资格治国理政。

    他们的目标是圣天子垂拱而治,皇帝好好在皇位上坐着就行,其余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士族认为自己就是专业的人。

    士族的最终目标是做洛文王那样的顶级权臣。

    但是换掉皇帝对他们来说同样是很难以接受的。

    有的是出于个人维护汉室的心愿。

    但最重要的还是士族不愿意改变!

    改朝换代意味着无穷的变数,士族在汉室的体制之下已经拿到了无数的好处,为什么要改变?

    这就是士族的逻辑。

    任何一个想要毁灭汉室这种体制的人,都会成为士族和豪强的共同敌人。

    这就是太平军注定失败的原因,当皇帝的那道诏令下达的那一刻,太平军的下场就注定了。

    除非张角真的能逆天,以一人敌天下英豪。

    但这不可能,就算是项王复生,淮阴再世,面对天下群雄,依旧只能俯首,除非素王上皇和昭圣王这种人间神圣出手。”

    董卓闻言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武夫出身,得不到士族的认可,太平军的势力那么大如果都不行,那他该怎么办?

    李儒明白董卓心中所想,沉声道:“主公,天下一旦动乱,形势就立刻不同。

    士族唯一的选择就是和控制当地的诸侯合作,在您赶回来的这些时日凉州已经有不少士族都来拜访微臣。

    西凉军要大发展了,只可惜您不能当凉州牧,否则以州牧的身份控制凉州,再加上凉州士族的鼎力协助,这天下都要听听您的名字。”

    诸侯和当地士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不是每一个家族都想要成为诸侯,尤其是在三互法的限制之下,通常一地诸侯都是外地人。

    外地人过来定然要和本地人合作,双方之间互惠互利,外地诸侯成为本地士族的代言人,一起争夺利益,壮大集团。

    士族能为诸侯提供的助力极多,包括但不限于财货、人才、人力,如果董卓真的能得到凉州士族的认同,那他的势力将会急剧的膨胀起来。

    凉州士族的实力在大汉之中自然不算是强,毕竟天下的精华都在关东,关西是武人的天下。

    不过凉州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实际上经济水平很不错,经济水平不错的情况下,教育水平就差不到哪里去。

    想当年先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