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自己以黄龙没有平定,国家还不完整拒绝了刘知行。

    现在是箭在弦上了。

    “准。”吴年点头应下了。

    刘知行知道吴年不会拒绝,但是得到准许还是松了一口气。汉国有十府之地,地盘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却没有科举。

    汉朝的官僚集团,相对太小了。大家的压力都很大的。

    不过,科举开了。但也还有很多问题。

    刘知行又问道:“大王。按照楚国的科举,三年一开。又因为楚国幅员辽阔,所以分作各个时间段,进行科举。”

    “比如乡试,又称秋闱。八月举行。”

    “选举人。”

    “会试又称春闱,次年二月进行。”

    “但大汉朝疆域相对,比楚国小。现在朝廷又人才少,开科取士迫在眉睫。”

    “臣以为可以酌情变通。各级科举尽快展开,明年八月进行殿试,选拔进士。”

    “另外,还有一事。取多少进士,幽燕人、辽东人,各取多少。请陛下定夺。”

    说到最后,刘知行朝着吴年一礼,请吴年拍案。

    吴年捏着下巴想了一下,幽燕人就是高句丽人。

    科举不是公平的,有潜规则。

    比如说在楚国,江南的读书人多,实力很强。如果公平的录取进士,那么江南官员,就要一家独大了。

    久而久之,对国家来说是不利的。

    所以,一个省份,选拔多少进士。是有潜规则,还有一定的弹性博弈。

    比如说这一届科举的主考官是谁,会不会照顾同乡。

    放在汉国,也是一样的。

    吴年视高句丽人为同宗,不仅是因为文化上,还因为两国悠久的通婚历史,在血缘上也颇为亲密。

    高句丽人就是新汉人。

    对高句丽官员,他也是一视同仁。

    比如赵曼成、李允宠,还有高句丽的驸马爷,侯爷,目前在礼部做官的崔无双。

    而从目前的文化上来说。

    吴年比较惭愧。

    辽东人的读书氛围,远不如高句丽。如果公平取士,那么这一届的科举,恐怕高句丽人占大多数。

    这样一来,汉人恐怕不是滋味。

    吴年想了许久后,才说道:“目前我们有十府。肃顺几乎没有读书人,又偏远,这一届科举就算了。”

    “辽东五府,幽燕四府。”

    “就以府的比例,选拔进士。辽东人五,幽燕人四。”

    “另外。寡人不懂儒学,但要加码。这一次考试,不仅要考儒家经典,还要考算学、地理、科学。也就是寡人在国子监、孙子监推广的东西。”

    “你们辛苦一点,列出题目。封存,然后发往各府、县。”

    刘知行有些为难,这样一来,科举就不像是科举了。

    不过,这是君父的命令。

    刘知行虽然为难,但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