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看到了吧,师父毕竟是师父,伱还得多学学啊。没错,就是怕技术外泄,有些东西看上去挺难的,可一旦有了熟知内情的人,并不是一点也搞不出来。在扫平大明周边的威胁之前,朕不能拿边军的生命不当回事。”

    这个话题确实不太适合在公开场合拿出来闲聊,一旦传出去,哪怕皇帝没有马上清查的意思,在有心人的解读之下也会变成有,所谓做贼心虚也。

    但又不能一点不让徐光启和王徵知道,他们做为机械厂和锻造厂的实际管理者,除了加快消化吸收新技术之外,保密思想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将来保不齐哪一天就成了无意间的卖国贼。

    “……这……武清伯应该不会吧?”可是这个答案让王徵陷入了更深的迷惑,武清伯李铭诚可是太皇太后的亲侄子,皇帝表叔,标准的皇亲。如果连亲戚都信不过,那大明朝廷里还有谁靠得住呢?

    “良甫,这件事与机械厂无关,不要妄议!”徐光启是真忍不住了,生怕王徵再和皇帝深入讨论一下后宫的问题,赶紧出言阻止。

    “嗳,实事求是,言者无罪。子先如再挡着朕听真话,那就也和他一般背过身去吧!如果朕没记错的话,良甫的家应该是西安府吧?”

    但皇帝的谈兴挺浓,连有可能自曝家丑的话题都不在意,不光要继续聊下去,还严重警告了徐光启的插嘴行为。

    “回禀陛下,臣是西安府泾阳县人。自幼长在外家,跟随舅父开蒙读书,对大同倒是比对西安府了解的更多。”听到皇帝问起了自己的老家,王徵终于灵光了一次,赶紧道出实情,免得被问起西安府的情况不好回答。

    “嗯,徐郎中与朕提起过,你舅父在大同府同知上做了6年,不光把军饷调剂周全,还制作了不少守城器械,功不可没。

    可是朕还听说陕西、山西有些商人勾结当地边军卫所,违反朝廷禁榷与北虏交易往来。其货物不光有茶叶、丝绸、布匹,还有粮食、铁器、甚至盔甲兵械,你可曾耳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