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到炼焦再到炼铁,运输、开采、炼制成本都很低。而从事这些配套产业的全是从辽东镇入关的边民,人力成本也低了不少。

    按照李之藻的说法,再过半年左右,等去永定河炼铁厂培训的第二批工匠回来,滦州炼铁厂的产能还能翻一番,粗略估计是永定河铁厂的五倍还多。

    这还不是最终产能,如果需要他能在一年时间内再进行二期甚至三期扩建。只要工匠够用,可以让产能翻倍再翻倍,无论海河机械厂如何扩建,原材料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

    皇帝一高兴,李之藻的官职前面又多了资治少尹的散官头衔和亚中大夫的勋号,赐斗牛服。至于说官职,暂时没法动。工部营缮司郎中已经是能指挥具体工作的最高官职了,再往上的左右侍郎和尚书全是玩人不玩活的存在。

    真把他这种技术型官员留在衙门里整日审批公文,与同僚、上司、皇帝互相算计,整个人用不了几年就该废了。大明朝廷不光不缺虚头巴脑的职业政客,还太多了。

    可能是嫉妒李之藻获得的殊荣,不到一旬又一个喜讯从海河机械厂传来。经过一年多的攻关、试制、改型,珍倪纺纱机终于定型量产了。它有36个纱锭,效率是传统纺纱机的十二倍,且质量不降反升。

    虽然说一款纺纱机的贡献看着没有集采煤、采矿、选矿、炼焦、炼铁、炼钢于一身的滦州炼铁厂大,但它的出现依旧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功劳也不小,所以也得奖励。

    “陛下,松江府的纺纱厂已经建好了,就等着纺纱机开工呢。能不能让徐、王两位郎中先过去一个,一边安装机器一边培训工人?”就在皇帝和内阁商议徐光启和王徵的散官和勋号时,叶向高一脸谄媚的提出个小建议。

    “建好!这才几个月就建好了?珍倪纺纱机可不比作坊里的纺纱机,随便找个平整地就能开工。这东西要有厂房遮风挡雨,地面还要非常平整,最好是用水泥铺垫,再找好水平才成。”

    洪涛以为内阁大学士们看到别人授勋心里着急,也想表功,非但没奖励还非常严肃的提出了批评。办厂就是办厂,千万不能搞成向谁谁谁献礼的闹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