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课程,必须人人过关。

    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借着培训海军官兵的名义,不声不响就把新官僚体系的基层干部给培训出来了。

    当兵不能当一辈子,在和平时代,大部分官兵到了一定年岁就得离开部队。明朝可没有退休一说,更没有退伍转业安置。这些人从哪儿来就回哪儿去。如果赶上打仗,不幸受了大伤,不能再在军队里服役的也是这个结果。

    但是海军官兵有一个算一个,只要不瘫痪、不得精神病,哪怕少了两条腿也不可以退役,照样要留在海军的后勤部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干好干坏无所谓,兵饷减半而已。

    这也是洪涛给袁可立的死命令,所有海军花名册都在司礼监备案,谁死了、谁新加入,都要有司礼监加印才能发放饷银。

    很多原本的漕船水手、流民、水师兵卒、包括海盗,之所以愿意加入规矩极严的海军,除了看上很高的饷银之外,也受到了这条规矩的吸引。

    当兵的谁敢保证不受大伤,如果受伤之后还能拿一半饷银养活自己和家人,有地方待着干活,每天提醒自己不是废物,夫复何求啊。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些饷银和工作,只不过是为皇帝卖一辈子命的预支款。说不定哪天皇帝一声令下,他们这些上了年纪、身体有残缺的海军官兵就要夹着包袱卷奔赴全国各地,去当典簿、知县、知府、参议、参政,甚至入京做大官。

    没错,他们就是洪涛给旧体系谱写的安魂曲。有了这些能写会读、能量会算、纪律性极强的老兵,就等于有了基层干部,甚至连中层干部也能顶替。

    海军有多少官兵,预备役干部就有多少数量。再过几年,短时间内拿出一两万基层官员将不是做梦。到时候谁再想利用现有的官僚体系去制衡皇帝,谁就要倒大霉了。但肯定有人会这么做,等待他们的依旧是个巨大的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