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琉璃酒具、茶具卖了近十年,好不容易价格才刚刚下来点,能让老百姓有机会也买回家去过过瘾了,得,又改成玩门窗了。

    有没有人需要?太有了。以往豪门大户都是用贝壳磨制的明瓦贴在窗户上,价格不菲,透光性却不咋地。如果换成透明琉璃,不用想象,眼前就有现成的样板间。从外面看里面,再从里面看外面,两个字,通透!

    买得起买不起?谁问这话谁就是太小看了大明富裕阶层的消费能力。别说只是放在窗户上挡风遮雨,就算全用琉璃造个屋子也照样有人买得起,还不止一两个。

    能在京城最繁华的地界上开店,还率先用琉璃贴在窗户上,这间店铺的东家不仅财大气粗,还得有非常牢靠的后台。否则如此招摇,上午开业,下午就得惹来麻烦。

    店铺东家是谁暂时看不出来,做什么生意的总该很容易分辨。可这次算是赶上怪事了,除了门口匾额上的日月银行四个大字认识之外,没人能看明白这家店到底是做什么买卖的。

    门内两侧摆着圈椅、茶几、条案、花瓶,不像买卖家,倒像是富贵人家的前堂。但后半间屋子被长长的柜台隔断,里面坐着三个年岁不大的伙计,面前摆着纸笔算盘,又像是账房先生。

    “王兄,你就住在左近,可否知道银行是何所在?”

    围观的人群里不乏旬休官员,也被吸引了过来,碍于身份不方便挤到前面打听,又充满了好奇不忍离去。干脆先不逛了,邀上熟识的同僚去旁边茶摊里要上一壶香茗和几样干果,边品茶边闲聊。

    “贤弟,不是为兄孤陋寡闻,是变化太快,应接不暇哦。喏,街对面的陆军总督衙门和总参谋部是个啥章程还没搞明白呢,这边又出个银行,老喽,不中用喽!”

    被提问的官员也就五十出头的样子,远远算不上老,可是面对这间日月银行,他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上次来的时候,这里还是间小有名气的绸缎庄,几日不见愣是不声不响来了个彻底改头换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