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领导者的态度才是重点,下属的所作所为,大部分是根据上级状态随时调整的。上面爱听什么他们就尽量迎合;上面最烦什么,他们也会使劲儿避开。

    所以说官员们喜欢欺上瞒下并不是因为品德卑劣,恰恰相反,刚好体现出他们的领导者无法以身作则。其实古人很早就给出了结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但知道归知道,能做到的几乎没有。因为自律是个极其反人性的行为,而人性又是人类最底层的本能,有时候甚至不受大脑控制。谁真的做到了,谁可能就不算人类了。

    晋商,是山西商人的简称。他们兴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而明朝正是晋商兴起的重要阶段,那他们又是如何进行原始积累的呢?

    办法可能很多,原因也不是单方面,但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四个字,政策扶持。

    后世里关于晋商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不少,各种解读描述也挺多,大致上都在总结其优点。比如说什么股份制先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团结勤奋、眼光长远等等。

    但洪涛看待任何问题都不会先去看其优点,而是先找缺点。他认为任何人与任何事只要没有致命缺点,就算可交和可行。优点决定了其上限,缺点则标示了其下限。人和事,如果没了下限,上限再高也是沙滩上的城堡。

    那晋商的缺点或者叫缺陷是什么呢?根据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存档,再加上后世里看到的晋商发展脉络,最终洪涛总结出来了两个字,政策。

    晋商的崛起、发展和衰落,从头到尾都离不开政策。不对,不是离不开,而是依仗,完完全全的依靠政策。一旦失去了政府扶持和资助,立马就土崩瓦解了。

    这一点非常像后世的房地产企业,无论国营还是私营,基本全都靠银行贷款过日子。只要政策不再扶持,银行贷款收紧,就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陷入困境,大部分会崩盘,剩下一小撮只能苟延残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