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其他虽然投降,却没有实际职务的降官艳羡不已。

    本来现在河西全境都处在军管之下,并没有党项人任官,无论政民,都是军队管理,这十一个人被提拔上来,立刻在党项降臣圈子里引起轰动。

    蓄发之事,此刻已经被抬到国本之上,因为任谁现在都可以看出,赵柽是想要融合几族,统为大汉,这种要事居然让他们这些人出头办理,可见是想大批任用党项官员的前兆。

    这是重差,所有人都知道,说不得就要杀得血流成河,人头滚滚,这个差事权柄极大,而且对于立威培望极有裨益,人人都是眼红不已。

    虽然到时杀的都是自己族人,但这些党项降臣没一个在乎,没有身份地位的族人,寻常的草民百姓,那又与猪狗何异?

    没有降臣把这当成一回事,都在想着怎么才能尽早也接到一份差事,封个差遣,拥有实际权利,只有越早拥有权利,走到台前,才能在将来爬得更高。

    所谓成名须趁早,掌权也同样如此,拿大宋为例,在早期培养挖掘“神童”的时代,那些出名的神童都入朝极早,有的十五六岁就为官,连续几朝的宰辅副宰里面多是神童出身。

    降臣们虽然是党项人,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都明白,什么大器晚成全是扯淡,分明是大器免成才对。

    于是个个开始挖门盗洞,想方设法走秦王宫的关系,希望下次有了位置第一个补上缺,不像此番这样毫无准备。

    而这走关系却并非好走,关系关系,就是有熟人从中引荐搭桥。

    而和秦王宫密切而又党项出身的人很少,众所周知的几个,比如投降也算较早的李昌硕,就算能够和秦王搭上话,自家们也认得,却当下在军中做事,此刻也不在兴州,剩下算来算去,便只有新封的长史元果了。

    元果这人众降臣都知道,之前的大夏第一佞臣叛徒,宋军刚踏过边境,第一次攻城盖朱时就投降了,然后又引夏军去盖朱送死,再带宋军去诈卓啰城,可以说卓啰和南军司,就是毁在他的手上。

    那时简直人人恨他要死,朝上甚至还有人写诗来骂他,言之千刀万剐不解心头之恨,若不是这元果是元家人,又是镜妃的兄长,就直接杀他父母抵罪了。

    但这时,众臣哪里还做如此想法,都是感叹其高瞻远瞩,卓识远见了,不管真假,如今得势,便只有佩服二字。

    而元果封官长史,众臣也都嫉妒不已,其实无论西夏还是北辽,都隐隐以继承大唐自居,国内各种制度都有唐的影子。

    长史这个官在唐时是大官。

    这个官职最早设于秦,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将兵长史。

    而到汉时,相国、丞相、太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等,以及建三公后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开府后皆置长史官职,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

    汉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

    除此之外,边地的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其后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也多设长史。

    唐的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州府皆设长史。

    州刺史下长史官,为刺史副官,尤其大都督府的长史地位非常高,唐代的大都督府都有长史存在,相当于上州刺史,甚至会充任节度使。

    长史中最有名的是李斯,李斯初至秦国,就任此官。

    而到了如今大宋时候,州府则无长史,以判官部分代替,通判其实也算是一地佐官。

    但是,在大宋官制里,亲王府和都督府却是可设此官的,各代的王府不少都设长史一职,总管府内事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