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没事的官员干的。

    还有在京城传扬元春吹枕头风时说的话,舆论战的引导者不一定非要是官员宿儒,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当民间的大义压过所谓的政治正确时,政治就不正确的。

    后宫不得干政是没错,可贤妃娘娘说的对啊。

    抛开规矩不谈,抛开事实不谈,难道你们文臣就没一点错吗?武人凭啥要流血又流泪!

    贤妃娘娘不过是个柔弱不能自理的女子,只不过跟她的丈夫说了几句话,凭什么要被你们这些人喊打喊杀?

    这一通乱拳,周炯接不住,整个文臣圈子都接不住。

    大杀器还没放出来呢,文臣这边自己就先乱了。

    朝中开始弹劾元春干政的第三天清早,《大夏日报》头版刊载了自昭武年第一次北征开始至元祐八年八月底,兵部记载战死沙场的将士人数。

    昭武十一年,北征鞑靼,战死一万四千一百八十二人,伤三万六千八百一十七人……

    昭武二十二年,北征瓦剌,战死三万五千三百九十六人,伤五万一千四百七十三人……

    昭武三十六年,平南战,战死两万八千八百五十五人,伤四万七千六百四十四人……

    ……

    总计战死三十一万九千九百二十二人,伤六十七万五百三十九人,失踪四万三千五百一十三人。

    三十一万九千余战死,六十七万余人受伤,加上失踪无法记录的,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分开来说每一战几万人的伤亡是不够多,但一加起来就吓人了。

    一百万人,就代表了一百万个家庭。

    同时在一位名叫“郑有言”的社评文章,这位不知真名的社评员引用元春的那句话,三问朝廷。

    “战死的将士们不是兵部文书中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老妇的儿子,一个个女子的丈夫,一个个孩子的父亲……”

    “诸公华服高座,请问老人的儿子如今何在?”

    “诸公妻妾云集,请问妇人的丈夫如今何在?”

    “诸公儿孙绕膝,请问孩子的父亲如今何在?”

    这三问就像是一个魔咒,让不少人在脑海中演绎着一位位老人哭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一名名夫人遥望着远方,一个个小娃儿哭着闹着要爹爹……

    盛世,都是染血的!

    那些正义感爆棚的年轻官员们,很快改变了对元春的看法。

    什么迷惑君王祸乱朝纲,贤妃有说错吗?没有!贤妃有干涉政事吗?没有!

    人家只是看不惯有人对待武将的态度,替她出身的武人家族说句话而已。

    既然没有,那就不是违背祖制。再说了,立国百年了,在没用的时候,祖制就是个屁!

    他们作为正义使者,要将正义的光洒向那一百万个家庭!

    于是这群正义使者化身光明,开始将矛头对准了兵部以及主管兵部的内阁首辅周炯,火力全开。

    贾琮骑着马来到皇城前,往日庄严肃穆的大夏门前却聚集着上千百姓。

    他拍马上前查看情况,却见内阁首辅周炯的马车被十余名老者拦在了金水桥头。

    其中一名白发老妇人,被一名身着孝衣的少年郎扶着。

    原本护卫周炯马车的禁军将士只挡着其他人不让上前,却未对老妇人如何,反而故意让开了一条路,让其能够接近马车车厢。

    老妇人身着普通,上面还有几个补丁,明显家境不怎么好。

    不过她此时的气场很足,压得驾车的周家马夫不敢与之对视。

    她死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