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如海唰唰几笔,将贾琮的名字一直排到了第三位,第二位则是那一炮干沉西夷旗舰的观测手柱子。

    只听林如海解释道:“殿下,若安坐屋中凭一份军令调动大军打了一场胜仗就叙功第一,那对于在阵前拼命的将士们来说,公平何在?叙功第三,已经是看在他料敌先机,指挥有功的份上了。”

    ……

    国朝宰辅真是一个极为消耗精力的活,周炯老爷子已经年过古稀,这个冬日多次告假,在府中休息养病。

    次辅夏令行的年龄也不小了,数月操劳,花白的头发都脱落了不少。

    内阁剩下的几名大学士,林如海是最为年轻,属于典型的少壮派。

    在周炯年后上了第一道告老辞呈后,朝中已经有不少人在猜测下一任的宰辅之位会花落谁家。

    大多数人在传言夏令行会继任首辅,不过也有消息传出,说皇帝老爷更偏向于内阁排名第三的林如海。

    因为林如海不但年轻有精力,资历也足,最重要的是林如海如今主持了大半新政事,跟皇帝、太子最为合拍。

    因朝中局势将变,很多人又蠢蠢欲动起来。

    他们又一次开始了“君子结党”,暗中串联想要推更利自己前程的辅臣上位。

    一下子,京畿有不少内阁诸辅的“黑料”八卦。比如夏阁老喜好佛法,与佛门勾勾搭搭;郭培贵郭阁老好女色,某某日又纳了一房小妾,那小妾还是个寡妇……

    最离谱的还是关于林如海的,说林如海宠妾灭妻,当初其妻贾敏便是因林如海想要将外室(锦瑟)抬进府中,气死了贾敏。

    反正贾敏人都死了十余年了,锦瑟又已经入了林家,成为林家唯一的女主人,脏水还不是任他们随便泼。

    林如海对此是毫不在意,内阁的几位老大人也都差不多的心态。

    他们不但没有想过去压流言,反而在值房中拿这些相互打趣。

    朝中那些中低层官员看不明白,他们这些老狐狸可都猜到了皇帝的心思。

    “陛下的意思,是让咱们赶紧把那个《宪法大纲》完善,早日颁行天下。诸位,本阁之意,其他的就按张正矩所定之法施行,但君权神圣不可轻动,否则有社稷倾覆之危。”

    周炯耗费了近两个月时间,总算将张正矩所草拟的《大夏宪法大纲》研究透了。

    说实话,他对于这部详尽到发指的新律还是很看好的。

    但在其中的某几个方面,老大人总觉得如今施行此法,还是太过急切了些。

    就国朝这种幅员万里,人口万万的超级皇朝,用法权限制皇权,逐渐演变为虚君制,这不是瞎胡闹吗?

    信不信今日将君权装进笼子里,明日就会四处烽烟。

    “本阁已经重新修改了此处,诸位先看看可行否?”

    周老爷子倒不是只为了维护君权,实际上国朝最大的权力斗争从来都是君权与相权之争。

    不过大夏连接四代贤明之主,对于相权制约君权看得很透彻。

    没有约束的君权,是社稷最大的危险。

    但他作为宰辅也明白,过度限制君权,对社稷的危害更大。

    君权代表着中枢的权力,中枢弱则地方强。先秦时战国纷争,周天子连洛城的城门都不敢出,可见其危害之大。

    “我觉得大相公改的好,改革大都督府,强化天子对军权的控制。同时削弱内阁对军队的影响,兵部只负责大军招募、后勤补给事……”

    “还有这里,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一句。天子诏令需内阁附名方可传谕四方,内阁对圣旨的封驳权必须写出宪法。”

    “日常之政务,内阁可直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