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有条不紊的处理帅府的公务,除却粮草军械的调拨外,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安民策以及各州府的治理上。

    倭人自先汉开始,就一直模仿中原王朝的制度。

    可惜小国寡民,眼见就那么点,学的都是些半吊子,连耕种技术都差了天朝十八条正阳大街。

    贾琮不得不从往来客商中招募精通农学之人,高薪聘请其为技术员,在各个适合种植的州府内推广最新的耕种技艺。

    然后又以扶桑布政使司的名义,收纳流民,以工代赈,在已经纳入天朝势力范围的地区兴修水利,建造城池,为大战结束后的治理打造基础。

    七月初九,第一道捷报从京都城方向传来。

    刘怡这家伙简直就是天生的杀神,在京都城以北不到五十里处,三万对阵十万倭人,硬是击溃了倭人大军的先头部队。

    根据信报所写,先锋军阵斩两万,俘敌六万,全部坑杀!

    随捷报而来的,还有刘怡的一封信。

    他让贾琮做好收纳流民的准备,有近五万的倭人妇孺将在月余内抵达出云城。

    信中并未提及有男人,贾琮也不知道是被刘怡这厮屠了还是拉去当了炮灰。

    这一点,贾琮的兴趣不大。

    不过此次征倭的大军中,还有十余万单身汉呢。

    才五万妇孺,除却已婚老弱,分都不够分。

    老二也太不给力了!

    “侯爷,京城来信。”

    亲兵将一个匣子以及一个包袱送进书房,贾琮打开匣子一看,足足厚厚一沓信件。

    其最上一封,乃是赦大老爷龙飞凤舞的字。

    “京城近日颇为热闹,陛下晋了你岳丈老子的官,他现在是国朝太傅,九成九要接了周相的位子……王仁这厮实在太不争气,最近又看上了一个戏子,为父应了你二嫂的请求,出钱打发了那个戏子,将王仁扔去了西山煤矿……你二哥来了信,说他在西边一切安好……”

    赦大老爷的信,内容杂乱却也详细。

    唠唠叨叨好几大章,大概将京城的局势,还有家中的大小事都说给了贾琮听。

    其中最令贾琮震惊的,还得属岳丈大人的升官速度。

    “周老爷子竟然要退休?倒也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倌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了。”

    贾琮自言自语的感叹,顺手拿起了第二封信。

    “贾珍死了?”

    敬大老爷的信应该是所有信件中最薄的,只有一张纸,而且内容更是寥寥数语不到十句话。

    “三月初六,贾珍病故于金陵老宅,信至京城,我已命宝玉前往金陵处置其后事,汝勿念。”

    甚至都不提子侄守孝之事,也未提及让远在西边的贾蓉回京,看来敬大老爷是打算冷处理了。

    下一封便是太子爷的亲笔,内容很多,足足数十近百页。

    其中朝堂近期局势写了二三十页,针对皇帝老爷坑娃的吐槽三五页,剩下的全是刘弘自己琢磨出来的新政想法,想要听听贾琮的意见。

    太子殿下监国的时间愈发久了,这位锐意进取的少年储君,已经迫切的想要展现他的政治智慧。

    贾琮从信中的内容,品出了太子刘弘内心中的急切,以及他对很多朝臣的不满。

    甚至便是内阁中的老好人,郭培贵郭老大人,刘弘都认为品德高尚,能力不足,魄力不够。

    好家伙,郭培贵年轻时那可是比谁都激进的变法派成员。

    昭武年间就提出了大夏版的青苗法、市易法,主张朝廷开设钱庄,以低息借贷予百姓,打击民间的高利贷。

    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